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2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种子不死:1980年代最有影响的20本(部)书
1998年,《新周刊》推出“改革开放20年全记录”特刊的时候,我在里面盘点了20年影响最大的20本书。删除原文中不属于1980年代的内容部分,并做了些补充,拼凑成现在这个样子,借以表达对1980年代的缅怀。
7 P* u9 x9 |& v. L# M6 E1 ^! W1 b, W( j. m$ O+ \6 I
$ T7 D; ?' c$ \
9 n4 l0 {" V& A3 |8 W《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 c0 n. u4 G5 a上海文艺出版社 袁可嘉 董衡巽 郑克鲁 选编 1980-1985年版
4 W1 P$ T0 I) \ c2 [1980年代是一个文学大热的年代,是一个欧美现代派窜红的年代,也是一个文选当道的年代,当这套选集将这三个头号流行元素集于一身,想不火爆都不行。它以精准的选家眼光,最具权威性的译文,不仅为渴望走向世界的文学青年打开了一个第一次眺望现代西方窗口,同时也为那个年代的一切文学创新提供了来自西方的高端范本。没有哪本书能像这套文选一样,塑造了一代人全新的西方文学经验,而言必称现代派的时髦做法也因此有了依据。时至今日,许多文艺老青年张嘴就来的西方诗歌,也无外乎这套选集中那几首,如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如里尔克的《秋日》,如叶芝的《当你老了》,如艾略特《荒原》中开头的那几行:“四月是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z: \8 w5 q8 C. N( p0 ^
; Y6 Q1 l" G% d: E) W! `6 p $ Y' c% |/ T& F& c
5 P3 ] s; ~3 H& n) ~% G+ v$ Y《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著,祝庆英译
4 N5 i: r! H L9 N% e' V8 Y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 I& e$ @$ L/ @( r, V3 Y5 l: z* z9 z( a" W
从70年代晚期开始,大量重印和新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成为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读物。尽管像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等大师的作品渐渐进入一众青年的阅读视野,但- h% L0 r8 ]8 U( `) B% W5 Z
真正打动中国年轻人并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的,还是《简·爱》中的爱情故事和有着强烈个性独立倾向的人生观。小说所表达的对人格尊严的维护、对平等的渴望以及对个人价值的尊重等观念,令中国人深感震动。小说风靡一时的时候,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在中国上演,同样大受欢迎,尤其是由范岳峰配音、具有了奇妙魅力的男主角罗切斯特一度成了许多女青年心中的偶像。而简·爱对罗切斯特说的那句话(“你以为我穷。不漂亮,就没有感情吗?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难于离开我的!就象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是上帝没有这样做。可是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像我们有一天终将经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直到今天,人们还出口成诵。( T# s# G# v5 o
: t/ ~' ]6 c* U! y6 |! P % s0 B% q# |( a7 }! ~, A
5 W. g+ l# k( Q/ h8 R8 A* d% j0 ?《傅雷家书》 傅雷等著- l8 k0 i" w) A# ^' X" z
三联书店, 1981年8月第1版( ^7 M: g4 Q# A. ^( @) ~2 {
! G! S9 ^- _( @
在1980年代成长起来的那拨年轻人有弑父情结,喜欢和官家较劲,但是《傅雷家书》却能将官方意识形态置换成具有传统色彩的伦理教育,将体制对个人的监控转化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道德教诲和行为管束,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冲突。人们讨厌一切来自官方的道德说教,但谁又能拒绝一个学贯中西的父亲的教诲呢?傅雷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巴尔扎克以及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法国文学作品,不知惠及多少青年人。80年代初期有关西方文化的书籍极少,傅雷在家书里如数家珍般的细细说来,并且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的做法,令人大开眼界,可以说《傅雷家书》是新时期以来最早出现的西方文化启蒙读物。像许多中国父亲一样,傅雷严厉甚至有些古怪、顽固,但这更显真实,有一种人性的朴实。! v8 |( S( k9 d; g: r
! z& h) `4 h4 g! D, V1 d/ X { # V6 i. C9 d* s& V- X. @
$ p S2 P; ]8 k4 [9 v《鲁迅全集》 鲁迅著3 {8 ]( W7 X; X! C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
6 k3 Q" `) s G& r8 q# h# w/ v7 A* `2 D# Z
鲁迅对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是与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作家所不能比拟的。随着文革期间被“石一歌”拿捏成比地下党还地下党的鲁迅形象在新时期的还原,他作为一个独立思想者的智慧和作为一个社会批判者和文化挑剔者的勇气,令人振奋也让人着迷。人们渐渐在鲁迅先生那些旷古未有的奇崛沉郁而厚重的文字中读到一种超凡的人格魅力。同时他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的胆识、思想深度及其历史穿透力,使我们这个一度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的民族又重新找回了希望。
. X; J( l. W, m5 u4 ~# Y l: S/ S( H
- a# f- _! L: Z1 Q* _6 m
3 h) {, w5 F5 J2 L; z《西方现代哲学》4 x3 ]- `, `8 P( a& n' k- _
刘放桐主编 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版
2 X& r1 \/ q. f4 n! C' t
0 p1 i: I4 { [' f' V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在1980年代人们口头上甚至学术论著中广为流传的西方现代的哲学观念,其直接的源头,竟然是这本写得枯燥乏味而且思想保守的大学哲学系的教科书。但在人们真的无法看到任何系统、完整的尼采、伯格森、萨特、弗洛依德的很长时间里,本教科书里第二手的摘引和第三手的评述,对于如饥似渴而又急于打破传统的知识青年来说,这本书岂止聊胜于无,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有多少年轻大学生从这书里各取所需然后在食堂在寝室里高谈阔论,但等到几年后更多西方哲学原著被完整翻译过来的时候,哲学的时代转眼也就过去了。' O+ x+ O* @% Q6 [
1 R* i" q3 n, \8 ?$ K
+ ]" k0 d0 {0 k) `% A1 l/ r! D1 z; x; z: l
《双桅船》 舒婷著
/ u. _! g# ?5 A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 e( I, \- b/ ^$ d* Z
6 R2 N$ w3 G( V# ^& N1 l5 D- P7 f70年代中期开始写诗的女诗人舒婷在今天可以看成是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而今天的她和孕育了那些动人诗篇的小岛鼓浪屿也已经变成了一个传说,但是退回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中国的年轻人都可以说是她的知音。早在这一册篇幅不大的诗集结集出版之前,舒婷写下的那些在当时不合时宜的诗便已经和同时代的诗人北岛、顾城等人的诗作一起被文学爱好者广为传抄,随着1979年那场遍及全国的朦胧诗大讨论的展开,舒婷成为了广为人知的诗人,其诗集《双桅船》也因此创下了单本诗集销量的最高纪录——今天诗人所出版的诗集,印数还够不上其一个零头。而令人欣慰的是,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青年恋人还会用她的《致橡树》来示爱,而有的人在读了她另一首没有收入这个诗集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还会流泪。
0 B, _6 V( J1 Q! G3 }" p4 X3 |. |, ?* D$ N; l7 C
" B1 M$ B2 p% s6 f/ `7 |) y+ c$ M
, o Y( c3 D: Z$ ~! {《飘》(美)玛·米切尔著,付东华译
6 }5 R6 O6 }+ k) A/ ~4 x浙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4 @: V% `8 ^, g/ M% N
) c$ J" a" o3 l+ @ }9 G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飘》永远是一部伟大的爱情经典。30岁以后还读这本书的人不多,但20岁的青春总是一茬茬儿地来,这小说也就一轮一轮地飘着,没有谁能绕得过去。该书30年代就有了中译本,所以在“文革”期间,就有人读过因为转手太多而残缺不全的这本禁书。《飘》在近20年来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任何一个时期都有源源不断的新读者,任何一个时期都有新的版本推出。《飘》中的爱情故事虽有些夸张但却极有分寸地满足了中国读者对于浪漫爱情的心理幻觉和充满冒险性的补偿想象;《飘》不是一本最好的小说,但却是正处于1980年代青春期的中国人需要的小说。
) c6 A( ] o1 g) _' z: i0 R" n5 j' ^1 ~- `( y ?$ t2 V
; Q# x5 j8 X" [
1 g$ z- S. A0 l1 p5 }2 j7 A: q$ Q《在历史的表象背后》 金观涛著, ?# ]; o& B! c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1 f i0 D, V/ G3 u9 x! t
1 m7 J4 b H: z/ F
在人民可以选择的书籍还不算太丰富的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一套旨在推广新知识、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丛书《走向未来》,引发了新时期以来第一个大规模的读书热潮。其中的《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备受读者青睐。这本探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专业书籍,在年轻大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册。客观地说,这本书生搬硬套地用一些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来研究历史问题,很多人读不懂,但并不影响该书在当时的流行。当然,今天还记得并从学术上提及这本书的人恐怕已不多了,但它至少让中国的学术研究在寻找新的模式方面开始了有意义的探索。
& D- q1 c q6 {( E+ l J ?+ n6 r+ Q3 o# R! Q7 d% G
- D9 X" y& Y& l0 i6 @# \/ X7 Z" w$ ^* W+ |
《情爱论》(保)瓦西列夫著,赵永穆等译5 ^' ~ }! w: H# ^; |4 H" Q3 [
三联书店,1984年10月第1版
M) b" |7 G0 [8 n& @8 l* V# P1 P' v- c, L
80年代的中国人对爱情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探究热情。书中的一部分观点支持了当时人们对于爱情的大胆想象,比如对禁欲主义的指头和对超越于婚姻之上情感的有保留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一些试图到婚姻之外去追求爱情的人的内心罪恶之感,但正统的说教和刻板干涩的论述却使更多的人对它有一种望而却步的生疏之感。这本书曾和舒婷的《双桅船》一起被当作礼物在情人们之间送来送去。
+ `' I: T5 R1 Z0 w
6 v$ z4 n3 G8 j5 E: } 8 q1 P& [* E2 {* Z, ?9 S1 M
8 X6 \2 r8 } l J
《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曼·托夫勒著,朱志焱等译! u" J1 D' q9 D& B0 W$ [
三联书店,1984年12月第1版1 J4 u2 v4 L6 d" p. d
/ D- }$ h# q' @4 \
刚刚告别“文革”的中国人实在不知道自己关起门来自力更生的那段漫长的日子里世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第三次浪潮》被翻译了进来。托夫勒用新的文明发展观对未来社会进行了令人心动的预测,许多中国人读来有趣新鲜也将信将疑,但他关于文明发展三次浪潮的分析——从农耕社会经由工业社会将要进入信息社会,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虽然我们很沮丧地发现按照这个模式,中国还仅仅处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欠发达阶段,离人家就要进入信息社会的美国差了一大截。托夫勒曾1970年代预测,10年后在家上班将成为一种潮流,结果,80年代为数不少的美国人以及20年后相当多的中国人真的开始凭借着一部电话、一部电脑,穿着睡衣拖鞋在家上班了,你说玄不玄?7 m, u- l5 c* q2 ?1 u- X
% i: @6 l$ a! [
6 x* g1 H6 z( x$ H
, O- _9 y; [+ {4 L2 ?《宽容》(美)亨德里克·房龙著,迮卫等译
2 W, R' X2 b6 X% q3 W三联书店,1985年9月第1版- k; P% p) t8 _; P4 f! c1 U
6 i) ]9 k9 V( {. o其实,《宽容》只是一本很浅显的讲述人类思想发展史的通俗著作,但是它的主题,尤其是它的书名,对于刚从文革思想禁锢中挣扎出来的中国人,有着一种微妙的吸引力——差不多同时出版的另一本书的书名《异端的权利》也同样令人痴迷。当时一位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宣部部长甚至出人意料地在《读书》杂志撰文谈到了他个人对《宽容》一书的赏识。这本书的中译本在初版13年后的1998年又有新版面市且日后不断有各种新的更漂亮的版本推出,但今日读它的人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种兴奋。5 H- W* B: o0 \4 t* G" u
: z9 e* S/ j2 e5 N; X
& F) s; \; d7 |+ v* Y4 b; K1 E _- H
《人论》(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 \- o% X( ^* D) I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1 _8 O( ]. ?7 L8 I6 r
" q* g& `# W+ `0 x80年代中期,《人论》这本连哲学系大学生都不容易看懂的深奥著作竟成为当时绝大多数年轻人争相购买的读物,初版一下子就印了9700册,4个月后重印,印数达33700册,几次重印使这本书的总印数达到10万以上,难怪有外国哲学家说在中国研究哲学很幸福。《人论》一书的流行,利益于从70年代末一直没有平息且越来越热的有关人性及人道主义的争论,被这种争论弄得有些糊涂的中国人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明确而权威的答案。虽然卡西尔并没有给探索中的中国人提供一个满意的答案,但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的方式。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点的确很重要。
$ E s. J& Q/ x9 G3 n2 H3 ^2 A
$ f" ]$ F" i/ a
) s+ U' O+ J; p" X5 N$ e0 u
5 K9 q0 b# k g0 {7 \# m( c《梦的解析》(奥)弗洛依德著,赖其万等译# b( W0 S6 N, _+ U( ~: ]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据台湾志文出版社版本翻印, 1986年5月第1版5 p" y0 ~; y( T3 ]
' U) p& x: d5 \: O @ w) [3 F" H
弗洛依德最早被新时期的中国大学生盯上可能是因为1982年《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中的《变态心理学》一部分内容,那时候美学很热,连青年工人业余时间都啃朱光潜的书,所以弗洛依德在中国的知名度不出两三年便如日中天,几乎无人不知。在《梦的解析》这本盗版书出版之前的一两年中,弗洛依德的著作以及介绍他的初级读物差不多出了十来本,几乎本本畅销,印数均在10万册以上。《梦的解析》被认为是一本改变20世纪人类思想进程的伟大著作,在中国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改变了(保守一点说改变着)中国人对性讳莫如深的神秘态度和不恰当的羞耻感,这与那些生理卫生读物和性知识手册是不同的。7 H# v8 e. N( q- }
- O# T; r4 k/ n' V2 X) Z
. _1 G- A2 Z0 t( Q9 T( Q0 F: ?% \) |' R
《三毛作品集》 三毛著
9 ?% z! l. x) e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
+ H- C& I ^% f1 _- e& Y9 `5 ^
7 a5 l2 h4 Z u* `19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青春期读物,与本土的《读者文摘》以及后发的台岛鸡汤类人生絮语一起,合流成一代人的情感指南。从三毛的作品中,中国的年轻人开始学会了一种感知和体验人生的另类方式,并开启了大陆青年小资浪漫主义人生观的先河。在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者流还没有来提升和打磨我们的情感生活之前,三毛拓荒者般地把远方、别处、流浪等概念植入我们干涸的情感河床,随之而来的温情、隐情、悲情、伤情、私情、滥情等等情感狂流,均以此为滥觞。- J3 s7 X, i6 B0 _# x& O
b/ q4 q ?. n5 P* A, U
; w; r J0 m2 [' L$ x( y M! ?6 R+ C+ X% g1 p$ @. w# k
《艾科卡自传》 (美)艾科卡著
4 z R6 Z# z ?# V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4 {- [6 e/ W7 m$ Y, b
! E) K8 b: E( w. i% g' D5 n
今天那些听着比尔·盖茨故事长大的20来岁的小青年或者把韦尔奇的说教当圣经的职业经理人当中,恐怕知道艾科卡的人已经不太多了,但对于30岁以上的读者来说,艾科卡这位美国汽车界传奇英雄的故事却一点也不比比尔·盖茨、韦尔奇逊色——尽管后者的钱要比他多得多。作为一本较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国外企业家的自传,《艾科卡自传》带给中国人的决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传奇故事,它可以被看成是一本生动而又极有价值的企业管理指南。许多人从艾科卡的身上感受到了个人奋斗的坚忍力量和临危不乱、高瞻远瞩的指挥才干,更从他管理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不凡业绩中领略到了现代企业的精神和高水平的管理技巧。% R' Z& ]* h! z' x
( {: t, ^0 Q. \! q
: K, C; [, l2 T+ W: q" X/ X9 Q. ^5 e. n ?+ p% C
《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著9 n$ Y! J3 D# e! h
花城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7 M9 m' _+ k$ y9 G& }) s3 Z4 Z0 O
) A$ E3 H* P9 Z0 _: N1 O这是一本曾经在中国产生巨大震动并引起广泛议论的书。读完这本书后,赞成者称之为“痛快”,而反对者则曰“恶心”。尽管花城出版社在出版之初特别在版权页上标明“内部发行”,但一经面市,它还是成了一个大热门。《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探索中国国民性以及批判民族劣根性的著作,而且柏杨用了一种很无情的“骂”的方式,对此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怎样,《丑陋的中国人》一出,中国人开始变得喜欢反省自己,这与当时中国要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是一致的。那时候开放没多久,发现中西差距的人们总是很着急地要掘一下自己的祖坟,看看自己有哪些毛病。- v8 \3 ?% u$ t- ]2 [, @
5 m% [6 x) T, m2 ?8 x
( g9 {* C! a: U6 O3 {2 v4 v g$ v: o1 P( ]1 K4 R# v8 k. m3 o$ _; c5 e2 g8 q! k' g
《山坳上的中国》 何博传著$ b: n8 @; M, u. w0 [. @! K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h0 ]4 R+ e; o D2 q
6 z& ]! m$ i6 x) h1988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当时不少人产生了一种忧患感和危机意识,何博传适时地推出了这本全面论述中国危机和困境的书,就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环保人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中国人敲了一次警钟。很多人看了这本书以后勃然大怒,认为是给咱中国抹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说了好多年的忧患意识终于有了具体的表现形式或成果,读书人开始关注现实了。! O9 I; V7 t" d0 Q" B) }, m$ C
3 y3 j) {7 |6 g2 L
0 M* S9 V3 b4 ~0 o
- _6 ~. }2 I& @) c《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著" T! L5 O; r( m* K$ q0 _- F
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 s" n% t5 j; ]4 C) i
, S7 U# o% I- M% Q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认真通读过邓小平所留下的这些文字,但每一个人都是这些文字的受惠者。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没有任何一本书的影响力和深刻性能与《邓小平文选》相比。就像我们要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早斯的历史,就必须读《毛泽东选集》一样,要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了解近2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不读这本书是根本不可能的。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智慧、胆识及其伟大的创新精神和务实品格,在这部文选中都有最直接和真实的体现。其实,作为一本书而言,真正认真通读、反复钻研它的人并不是很多(理论家们除外),但出自其中的许多重要言论、观点无时不在以各种形式流传并深入人心。# @. e2 {) h4 W0 p# Y& D5 @/ I
% A( B/ e0 d, L
. A9 v X5 Z3 r1 N( }( _7 u. q% l
& y" ^' P2 M+ e$ _《王朔文集》 王朔著
5 s8 V, @0 }0 Y; u' K E华艺出版社 1992年7月版
# m( j4 N8 [) R7 x
6 J* N: B" E6 U5 E/ N7 S这套1990年代出版的文集,其实结的是1980年代的果儿。一开始,人们基本上还是把王朔小说当成一种很与众不同的有趣的文学作品来读的,但不久之后,其对整个社会的颠覆性意义便很快显露了出来。不管1980年代那十年里有多少牛逼哄哄的新东西,也不管有多少人不喜欢王朔小说中流露出来的那种痞气、匪气、流氓气,,但到头来真正完成一场文学革命的还是王朔的这些痞里痞气的作品——这种革命不仅仅是限于文学领域,而是承载了一个时代价值观的转变,后来,人把他的这种划时代意义概括为三个字:说人话。
9 d7 p5 i0 B/ W+ m {, X
! [) V, h i% G* A" F
, \- ? t9 L+ m* ?( F5 z0 T9 Y( F7 R$ ^3 ^; e: W" K4 `+ [ G
《金庸作品集》 金庸著
2 x" s0 U" {0 ?% p$ {! @三联书店,1994年5月第1版
6 r! K/ h) }8 _3 P& F" t s( v3 D4 i% e; o3 f" n, ?$ X& Y' w
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于1958年至1972年间,70年代末开始在内地以翻版盗印本的形式流传,后不少报纸纷纷以连载形式刊出。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统计出金庸的武侠小说在中国内地的印数销量,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金庸在内地是一位知名度最高的香港人,而他的作品创造了不受阶层、年龄、趣味和身份等因素限制而广为阅读的奇迹——这是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做到的,雅和俗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而更重要的是,因为金镛,以往那种被赋予过于沉重的“载道”使命的文学成为了一种高雅娱乐。金庸因此被好几所中国内地著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36卷本的《金庸作品集》更成为读书人的必备藏品。
- v# n% L. v4 O+ j s0 m4 x# ?0 R1 _- K$ g# F7 ~2 E$ ], m/ T! b
淘宝之窗(http://www.taobaowin.cn)-向你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