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5)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Acup2 于 2014-5-7 10:22 编辑
# |. ~& `0 G& ~1 M$ G) u4 `
E2 `: T* m; R4 A: g9 g2 V20。日本人用中医
8 [* d& L0 ?. i+ ?/ [0 b* e* O8 l7 _+ k4 k/ n# {1 r: u+ H6 q
6 |( t1 K& }$ V% S& }谈了必须学习伤寒论的经方,也谈了还应该学习时方。有一本书是特别值得推荐的,那就是<<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这本书是日本人矢数道明先生编写的临床用药心得。我们不要小看日本人,不要觉得他们用中药必然不如我们中国人。世上的事情是不在于谁先发现和发明的,而在于谁把它用的好。火药倒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却让西方人造出了枪炮来打我们,我们被打,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现在中医在我们中国是低潮,是临床效果似是而非,马马虎虎,模模糊糊,迷迷糊糊的层次,学习日本人这本书足以使我们的临床疗效能大大提高一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何况那石头本来就是我们山上的石头?% k' l8 x8 J: g: ]: D
5 V8 E# q/ U/ |$ N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既讲对于经方的应用经验,也介绍临床验之非常有效的许多时方。这是一本 “有是证,用是药” 的书。是讲对号入座的书。梁宁常讲,如果我们现在,就在这五十大几的年龄,能让临床疗效提高,能让年轻学子建立对中医的信心和自信,再由他们从小学习中医的根本,让中医中药在他们手中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发挥,那么我们这一辈半路出家学中医的人也就完成了中医的传承使命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连照猫画虎都达不到,不能给世人显示中医的魅力,怎么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中医发展中医? 所以说,不要觉得我们自己现在是照猫画虎的学中医,是不地道的中医。这是我们不得已的作为,因为我们没有像样的老中医身边指导,也因为我们自己的年龄已高,如果按部就班,想把黄帝内经学懂学通后再学中医,那么黄花菜都凉了。
x. ^! j3 K) Z1 ^4 i/ K7 T
9 |( O) ~3 |4 X- a/ w H$ O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们来看本书对于中药方剂的介绍:
8 ]# f/ N5 V7 C& b8 v
; {, |1 U. E7 b59。栀子豉汤
! [6 ?5 X( p% w$ u
1 H! Z! F; u [& |$ U栀子 3 克,香豉 4 克。
- d! k# i7 R8 T& g以水 300 毫升,先煎山栀取 200 毫升,然后布包香豉加入之,再煎取 100 毫升,去渣分两次服。一般同煎之。服后吐者,后一次可不服。香豉乃黑大豆用特殊发酵方法炮制而成,若无中国原产者,可用干燥之纳豆,或用大豆蒸熟后晒干代之。
3 y. p; E4 V; y X3 `. v8 x, h3 v
<应用> 用于虚证,胸中气塞,心中懊恼者。: P0 d( c0 a. K
% k% u( r! z6 R% X
本方主要用于卡他性黄疸,食管癌,食道狭窄,不眠症,口腔炎等,亦可应用于舌炎,咽喉炎,痔核,宿醉,汗吐下后之虚烦,咯血,吐血,下血,身热,心中懊恼,高血压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血脉症,心脏病,肺结核,肺炎,流行性黄疸,胆囊炎,冻疮,湿疹,干癣,疱疹,荨麻疹等烦热,胃炎,胃酸过多,胃酸缺乏症,胃痛,胃溃疡,夏日烦热不得眠者等。* p: u, u$ o3 `; }
5 \. O8 K- @5 @" O B
临床以胸中烦热,不眠,出血,瘙痒,心下疼痛,口腔炎,食道狭窄,黄疸等为主症应用之。9 A; Q* z, I4 ^' N0 U2 X- n, H" e
5 [+ _: C0 {! ]; m1 _' V
<目标> 以心中懊恼,身热为目标。即所谓心胸中忧闷感,言不出明确症状,常不得眠。身热不伴恶寒,自觉身热,但体温不高,或局限于身体某一局部,如主诉手足,颜面或肛门周围发热。心下不甚坚硬膨满,但亦不软弱。
& f1 h2 E, r& D8 `' `
3 }% f: x& b1 N9 n4 n+ c<方解> 山栀子治胸中之烦热,香豉宽胸理气,除胃中虚热,并有解毒作用,栀子有消炎镇静之效,香豉有镇静之功。
" |; ]# A1 B* Z9 k3 a, }龙野一雄氏整理各种症状条件如下:6 J- P' W2 T. V5 W) k+ k8 }- y+ I
) k' {8 t% o* b1. 胸部症状: 心中懊侬,心中结痛,心愦愦,胸中窒,喘。- h X5 d' M/ `0 ~
2. 神经症状: 不得眠,谵语,烦,烦躁。( C( r" D; r$ c+ K, b* v
3. 腹部症状: 腹满,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不结胸,心下满,饥不能食,口苦,舌上有苔。# y4 v. T9 d0 w* z3 d1 g" S
4. 全身症状:身热,恶热,烦热,躁,烦躁,怵惕 (惊恐),反复颠倒,身重,头汗出,手足温。. l) x0 `* b% J% l7 @# N
5. 热症状: 虚烦,烦热,烦躁,外热,咽燥。1 n& a! ~0 f; `" Q* D }
$ H+ n- T( u- [+ c0 B- z' _
此类复杂诸症用山栀和香豉二味有良效。
* c! O9 U- g% J- j' h4 e% `- Z4 r$ e
: u( N2 H9 Y7 x' K i x<主治>
6 k0 ^) p8 M0 N4 N5 F* N<<伤寒论; 太阳病中篇>>: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 (烦闷而苦),栀子豉汤主之。”* H" I. f+ t( B; o6 c1 d1 B0 C3 R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 P9 N' @$ `* i4 N<<伤寒论; 阳明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 (心思不平静之貌),反谵语; 若加烧针,必怵惕 (惶恐),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 v# C4 V" [4 u! X' {8 R“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中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而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W/ W5 C4 l& S# G. x
<<伤寒论; 厥阴篇>> :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 (软) 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 l r4 A. @& m$ |4 J<<类聚方广义>>: “此方只栀子,香豉二味,然用于其证,其效果如响。若不亲试病者,焉知其效。”
. q* F9 V; i. l; g# i( k<<古方药囊>>: “热病,或发汗,或吐,或与下之后,胸中空虚,心神不宁,烦而不眠,严重者,辗转反复无所依,咽喉堵塞者,或胸痛,或胃痛者,或手足温,胸中苦,腹空不能食者。” 此即称为栀子豉汤证。2 d( K B, `5 z) L
0 C' ^, i2 g/ E I" I. R0 G<加减>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豉汤加甘草2 克,用于栀子豉汤证有急迫症者,如呼吸浅表,瘙痒剧者。
$ O5 k3 k: n1 z% b1 s9 c3 c6 W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豉汤加生姜 4 克,用于栀子豉汤证有呕吐症者。% m, t! J2 x5 J, S! B& ~1 n+ Z4 i6 h
# y0 J# l0 I: {4 v+ n. N<治验>
2 f# s8 E( Q( I2 O) N1. 子宫出血
, K, O8 I C0 D8 P" D村民金五郎之妻,年 25 岁。子宫出血持续数日,周身倦怠,心烦微热,服诸藥无效。与栀子豉汤 2 帖,出血减半,更与数帖而痊愈。' _7 E% t' s( r. I2 O3 B
/ T) c5 D2 g, V' T- `. O& N6 n- g
2. 子宫出血* k+ s/ f- m8 n1 }4 p* b
岳母某摔倒伤腰。其后子宫持续出血,下腹微痛。服诸藥无效。余谓,此病乃摔倒惊悌之故。逐与栀子豉汤数帖而痊愈。
3 Q0 q. {' c2 i( u8 U
6 T/ Q9 z5 K3 P. U$ f- a; p
2 [' W# C) Q: }$ V3. 衄血8 X& ?4 ~6 D/ `" V+ [9 R9 e, z3 n
月洞老妃,年 70 余。鼻衄,滴答流血,服各种止血药无效。余从其神态观之,实为虚烦 (身衰但又神经兴奋)之状。选作栀子豉汤与之,立即奏效。 (以上三例为 <<腹证奇览>> 松川世德之治验)。8 Y* [5 L% Z5 F. J
+ w3 h% r( v, d3 O2 K9 ^4. 肛门瘙痒
c4 y9 Q0 @; b9 `7 }0 E/ R* @$ c; K57 岁男子。痔核手术 3 次之后,肛门周围瘙痒,入夜痒尤甚,身热,虚烦不得眠。得心中懊侬等 <<伤寒论>> 条文提示,与栀子甘草豉汤,服 3 周而愈。 (大塚敬节氏 <<汉方诊疗三十年>>)。
9 k3 F9 P8 w7 ~# s" {3 K
9 d, o( a$ p. e5. 食道炎 ^" u2 z1 ^2 M1 I
因自做热饼,急食之,食道烫伤,疼痛而咽食困难。胸中窒,心中结痛,拟与栀子豉汤,但因无香豉,煎山栀与甘草二味,服一帖有显效,异常惊奇。 (大塚敬节氏 <<汉方诊疗三十年>>)。& P) y5 b+ x5 T# Q+ F
$ G+ T- f: h/ D k, {6 I# @5 |( H' \
6. 急性肺炎* r X( m8 H) i5 d" K {
49 岁妇女。体温高达 40 度,持续数日,因脑症发谵语狂乱之状。根据患者主诉,胸苦,由胸正中线至右乳下苦闷,咳嗽,咯铁锈色痰,舌苔褐而厚,尚有津液,脉沉迟。腹诊右季肋,心下有抵抗,压之苦闷,诱发咳嗽。右胸遍及浊音与大小水泡音,诊为大叶性肺炎。
, e; i8 l9 R: `( D' ~, Q7 p" Z8 e/ n4 ]) n& Y0 K1 ~0 L
柴胡桂枝汤,桃核承气汤小量兼服,未能好转。翌日出诊,口渴,水一刻亦不离口,喘急并有呼气性困难。呼气有如呼噜呼噜奇异之声,处于烦躁闷乱状态。颜面潮红,无因由而胸烦苦闷,体温 39 度。2 d' }6 {! u* q
6 R, o6 k! g# X6 ~ _! W 因有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急迫之状”,根据大塚敬节氏建议,与栀子豉汤,服后时余,粘痰排出,奇异呼吸音消失,热解,食欲增进,咳嗽亦显著好转,数日痊愈。(作者治验 <<汉方治疗百话>>)' ~0 H" K" D. q
* S8 g2 y( O8 i2 T4 ]1 D
3 b& }1 `3 s) h9 J' o; g
再来看麻黄汤* f5 B1 T+ D$ ]5 ?7 p# |
7 ^6 S: j1 m3 G* u% h$ N( L
136 麻黄汤 (别名: 还魂汤)
( t& t3 Z& B( P; H# h
$ m# @$ G2 m! \6 m2 Q7 [麻黄 杏仁各 5 克,桂枝 4 克,甘草 1.5 克。# h5 E5 W- _- ]6 d# q
$ ?/ ~" A' s5 b" o* S" B
用水 600 毫升,先煎麻黄至 500 毫升,去上沫,入它药再煎取 250 毫升,去渣,分三次温服,服药后覆被取微似汗出。- K% a! Q- x$ i
4 O& M% C1 [6 ^+ _4 R7 S4 o<应用> 所谓太阳病之表热实证,体质健壮而充实之人患热性病,表热尚未移于筋骨,热还为波及于里之胃肠时期,用以发散表热。' p! }& S# d y, _2 q0 R4 |$ B
, O* p; V* k3 k$ P9 O" `9 c' m
此方用于热性病,或无热之杂病。兹分述如下: T1 |& q8 V# D( N S8 g; o
1. 热性病初期,即感冒,流感,肠伤寒,肺炎,麻疹等属实证,恶寒,发热,脉浮紧而无汗者,杂病无热者。
; R6 Z; Q; T$ a* d/ Z+ N2. 小儿鼻塞者。! ]0 L& k" \/ I4 ^6 w* P: u7 |7 E
3. 流感衄血无汗者。" W; V/ D4 w# {/ `% L/ |; \- F% A
4. 感冒引起喘息,脉浮紧而无汗者。9 _; ^% v d! j: ^
5. 夜尿症 (吉村得二氏)。
0 y% P( a! a+ ^ ?7 M6 L+ ^+ [, y% P6. 乳汁分泌不足。
( s: }" D) r' b$ W7. 关节风湿病初期。8 |! O# K1 ~' v; |% D
8. 支气管喘息。
" E8 s7 U# g$ ?( v. W4 e9. 卒中发作气绝,急性假死。
* H* _! ~, B4 ?: _: b10. 难产等。% g7 O% m7 _5 }' i
' a+ b/ |. S) X' v# k9 W7 N9 b9 S<目标> 虽用于热性病之头痛,身疼痛,腰痛,关节痛,恶风等,但以无汗为其第一目标; 即使无热,但脉浮紧; 喘和衄等。
4 h" Z- z/ z- w3 f+ z7 o+ k [( R! L9 d6 K) T. t* X @
<方解> 如方名,麻黄为主药,麻黄为发散表热之剂,消散体表及上焦之热和水; 桂枝配麻黄疏体表之气以发汗; 杏仁与麻黄相伍治喘息,逐上焦之水; 甘草调和诸藥,助桂枝之力,佐麻黄以缓和其发散之锐猛。
/ N# @$ Y3 N6 s; T; f* e( g8 c0 Y6 W2 f: k; N
<主治>0 _1 `* F5 A) B: p }; h
<<伤寒论; 太阳病中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 D; @ R9 q8 t! P8 j6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l* U9 ?% D# Z# k) R
& u6 F b% p/ X$ J$ F L$ K$ v" f“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3 |+ }2 E% O$ j9 \
' J, ]9 p( T3 b# {# {<<金匮要略; 杂疗方>>: “救卒死,客忤死 (惊死,休克死)还魂汤(千金还魂汤称麻黄汤) 主之。”% I' x* p) |2 p, H
2 f$ o( Y: M5 Q0 W) G5 E<<勿误方函口诀>>: “此方用于太阳伤寒无汗之症,桂麻之辧,仲景氏俨然有规则,不可犯之; 又喘家感受风寒发病者,用此方速愈。朝川善庵云此方终身预防喘息。”
, U' ^( q1 k N, ~ s3 ?1 G9 z) m$ e8 N; d- f/ l. a5 x0 A. K4 T7 M
<<古方药囊>>: “发热头痛,项背肩及腰疼痛,喘息,咳嗽,或鼻塞不通,或咽喉疼痛,或嘶嘶而喘,恶寒汗不出者,乏力,脉沉不可用,无论热之有无,无汗为本方之要也。”
, s* N3 B& I* R+ ?' y; g/ d. K) @' b3 D
<鉴别>
; @ S% T# [" m0 m! M) ~7 ]
* r1 [6 B5 C9 x) M() 葛根汤: 发热无汗,项背强。() 大青龙汤: 发热无汗,身痛,烦躁甚。()小青龙汤: 喘,表证,心下水气,里寒。() 桂枝汤: 发热,表证,自汗,脉浮弱。()麻杏石甘汤: 喘,口渴,自汗。, R8 {: A2 J9 k# _. ^1 |5 K
' r3 d v/ }8 K4 i2 _" G<治验>。* J; @; i9 X K4 {
1. 鼻塞
2 Z5 y% `- e& c. ~. E' Z1 U十岁少年。经常患鼻炎,感冒即鼻塞,必须用口呼吸,头痛,时时恶寒,脉浮有力,无咳嗽。与麻黄汤数分钟鼻塞愈,服药三日感冒亦愈。
5 p+ ?4 N& Q9 R9 l" \ 感冒时用麻黄汤,脉浮有力,恶寒,发热,或头痛,或身体疼痛,或鼻塞为其目标。。 (大塚敬节氏 <<汉方诊疗三十年>>)。
0 {. O3 g' r% }; j9 v2 I, X+ g5 }! F
2. 难产
' s0 Z, Q9 A. f& n8 E/ H一妇女临产破水,恶寒,腰痛,不能分娩,甚为困难。前医与下血药而不产。余诊,因脉浮数,肌有热,为外感,故与麻黄汤加附子温服发其汗,腰痛解,于是引起阵发性宫缩,不久产一女儿。 (浅田宗伯翁 <<橘窗书影>>)。 U2 v1 \7 [ R6 O" O1 t) H
: }6 ^; a; r0 R7 f+ v% O8 k" b3 X3. 卒死
3 o! v$ f* g& |1 P4 A5 X+ ]( T4 ~ L一幼儿,曾发生惊风卒死状。医生与各种治疗惊风药,并施针灸无效,皆不治。余在诸医之后往诊,诊其脉虽沉绝,但为暂时现象,尚有生机,因告病人家属,此子虽病势危笃,乃热邪郁闭所致,若得以发散,尚有生机。即作还魂汤与之,使其母用被抱于怀而温之,良久汗出,由昏睡忽然而醒。 (有持桂里翁 <<较正方與輗>>)7 G/ g) Z* ^/ ~! i
& b5 q; F% A3 y2 [. E2 U7 X4. 热性病
0 m/ A6 h N& I# J) C: A余 13 岁时,病家来请出诊,适兄不在,父令出诊,诊后而归,父问其病症,答曰: 病伤寒头痛如裂,恶寒,发热,脉浮数。又问: 以何法治之? 答以麻黄汤,父笑颌之,乃告使者,调和三帖,使温服之,大汗出,痛苦豁然而除,惟尚有余热,与小柴胡汤,不久而愈。此余治病之初也。(尾台榕堂翁 <<方伎杂志>>). H+ W5 z, o% \3 G j& v9 F7 F
. c* c. |, E2 ]1 Q! [0 ?
5. 夜尿症$ T8 M( K4 F/ [; f5 q6 d6 s4 a
五岁左右小孩患夜尿症,与麻黄汤获得良效。用葛根汤亦有取效。这主要是麻黄之作用。亦有12岁小孩使用之例。最初用于 5 岁感冒之夜尿症。此患儿感冒时小便频,每隔一小时一次,给与葛根汤感冒已愈,素患之夜尿症刚巧也愈。如是,则进一步明确,用便宜的麻黄汤确实效佳。但这仅是其目标之一,另外,尚能用于小儿夜寐不安。麻黄对夜尿症有效,可以理解为麻黄为兴奋剂,服之能治寐中恍惚,使之熟睡而不夜尿。虚证之小儿慎用。 (吉村二氏 <<汉方临床>> 4 卷 4 号 妇科疾患座谈会) x2 Y% V/ v5 q# \6 E
- V# O' D& h6 }" ^
* h8 ~1 N6 Q$ l3 u
再看葛根汤
5 a5 Q9 n8 f; D/ O# G/ w5 a5 ]+ z
20 葛根汤! U( V) a. E0 ?" H* O( g( g" W
9 j$ N; G* P) O6 k1 K6 Z: [/ ?
葛根 8 克,麻黄 4 克,大枣 4 克,桂枝 3 克,芍药 3 克,甘草 2 克,干姜 1 克。
! |! J# b6 r& Y3 g5 b; U+ |3 K3 q原书葛根同麻黄先煎,通常一同煎煮。( m8 j/ h: g2 s z$ C* M, y
, h! @% v1 p1 ]/ z: G<应用> 阳实体质患感冒和其它热性病,发为太阳病,出现恶寒,发热,项部和肩背部充血症状,有紧张感,脉浮有力。呈现上述综合征时用之。同时,亦广泛应用于这些适应证转化之其它各种无热性杂病。
% S0 Z% _0 O# l/ z/ a9 ]: ?3 r9 ~/ q2 s& P
即用于结肠炎,赤痢等初期恶寒发热而脉浮者,并能缓解项背紧张。应用于眼,耳,鼻之炎症,即结膜炎,角膜炎,中耳炎,蓄脓症,鼻炎等。上述诸症,脉不一定浮,无恶寒发热亦可。
/ l( \# \: b* t! ~" w& }- P% M( R& a: i# `
其它可转用于肩酸痛,肩胛部神经痛,风湿病,五十肩,化脓性炎症 (加石膏,桔梗) 之初期,湿疹,荨麻疹,种痘后发热,牙痛,牙龈肿痛 (加石膏),瘭疽 (加反鼻),夜尿症 (有嗜睡症者),阴门瘙痒症,小儿鼻下糜烂,喘息(伴有肩酸痛),高血压(加黄连),乳汁不足等。5 u& K! J+ w1 a$ N' [
* X, g# G/ e' {- w5 R" a<目标> 关于本方之应用目标,龙野一雄氏在 <<汉方入门讲座>> 有详细记述,试引用其大要。# w5 L, b% F( `6 U% _
& l5 @" {0 R' w! L- W
表实,其症状表现项背紧张,体表部表现局限性紧张。同时伴有发热,但有时亦无热。. `8 h/ T6 P" ]& }
* m8 l b) ^7 z1. 发热恶寒或有恶风,项背即僧帽肌部位肌肉紧张,脉滑数有力时。
- B1 S# o# Q! |! [: G: O( _ 以此为目标,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肠伤寒,肺炎,支气管炎,麻疹,痘疮,脑膜炎,淋巴结炎,丹毒,猩红热等其它急性热心传染病之初期,即多用于发热后 1 – 2 日者。
5 y8 ^% \( |& B. U9 D' S. |1 z, K0 e7 I" Y' {9 n L
2. 无热而项背发炎充血有紧张感时。
4 Z( s) i* z! ?3 ? 无热而用本方时,虽以脉浮紧为原则,但有只紧而不见浮者。脉沉者多无效。自觉项背强显著时,他觉症可出现。' C* ~% R9 Y) ^
以此为目标,多用于肩酸痛,五十肩,牙痛,蓄脓症,中耳炎等; 或痉挛性麻痹,破伤风,小儿麻痹,脊髓空洞等。
* ^7 G& \1 q0 I4 w: z
3 s8 {6 m3 R2 v8 e* {3. 不只限于项背,体表任何部位,均可应用,但多用于上半身有局限性化脓性浸润时。) _6 d2 J( a( @1 o9 u- y
此者与 1 – 2 相同,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数紧者等表证时,或不发热而脉浮紧,发疹色偏红肿胀而硬时。1 b7 o; ~0 G/ q3 e
即皮炎,急慢性湿疹,荨麻疹等,无分泌 (无汗),或少量分泌物; 痂皮亦明显浸润 (变硬); 皮下脓疡,肌炎,蜂窝织炎,淋巴结炎,淋巴管炎,面疔,背痈等。
3 f( J/ Q& `1 z) j1 N) C
* F; z/ D* s' L- v" i4. 发热,恶寒,头痛,下利者。急性结肠炎,赤痢初期背痈里急后重者,脉浮数而紧。/ }, F8 s. ]- S/ `
" Q! e& P* X- X<方解> 本方由桂枝汤桂枝,芍药减量,加葛根,麻黄而成; 或麻黄汤去杏仁加葛根,大枣,生姜而成。本方之证,乃表实热,项背强硬,或有体表局限性血郁者 (炎症,充血)。
4 u5 y. n; z- q! v, D8 |
6 U9 a3 t: M* |8 `' h" D1 b( r6 j本方之主药为方名之葛根,缓解因血滞所致之肌肉痉挛 (特别是在项背者); 麻黄同桂枝配合而发表; 其它为辅助药,生姜理表气; 甘草调和诸药。又芍药同葛根理血,松弛肌肉拘挛; 大枣和胃,而且滋润哦葛根如前项所述,缓解肌肉挛缩有罂粟样作用。
9 c) s9 J3 y6 i- g! Y2 h3 H6 ?5 D( Q5 z+ O1 Q2 _
<加减>
. s/ M) H8 b! _3 s; e五十肩症严重者,加茯苓,白术各3克,附子 0。5 – 1 克,噫气者加半夏5克。或有因证加桂枝,加大黄,加石膏,加薏苡仁,加白术,加附子等用之。蓄脓症,(上额窦炎) 多加川芎,桔梗,黄芩,石膏,辛夷。" J; C, s: _, d# K+ \
1 s1 Y- d H1 j& r# R<主治>- ^2 [4 I7 X1 ]8 s
) c7 w$ \# x! Q+ |; O
<<伤寒论; 太阳病中篇>>: “太阳病,项背强 (僧帽肌部位紧张) 几几 (形容如织布机之角发硬,如鸟项短羽之发硬貌),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r* b" u5 W! b1 s5 }
$ T% k( p0 r% X
<<金匮要略,痉湿喝门>>: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 (牙关紧急) 不得语,欲作刚痉 (破伤风或脑膜炎,尿毒症,全身发作痉挛) 葛根汤主之。”- Z. c) x' E: m' c7 u; W
! V) E! k( f" R2 E
<<勿误方函口诀>>: “此方用于项背强急,虽人人知之,但古方之种种妙用不可思议。譬如积年肩背酸痛,其痛势,心下时时剧痛者,若此方一汗其痛如失。又加独活,地黄治产后柔中风 (偏侧麻痹); 又加苍术,附子,治肩痛,臂痛 (五十肩,四十腕); 加川芎,大黄治脑漏 (上额窦炎) 及眼耳痛; 加荆芥大黄治疳疮梅毒,其效屡屡,宛如论中用于合病下利,用于痉病。”
( V. m/ ^ p1 U- [; V8 a- O9 l6 L, u3 h n" z5 O) B( l: {/ D2 X9 [
<鉴别> () 桂枝加葛根汤: 肩酸痛,虚证,汗出。() 麻黄汤: 发热,喘,脉紧。() 麻黄附子细辛汤: 感冒,寒证,脉沉。() 黄芩汤: 下利,太阳少阳合病,腹痛。() 葛根芩连汤: 发热,里热,汗出,心胁下痞硬。
1 N+ C' w% k! d7 q9 u3 X7 }# o `6 y6 A# P
<治验>
3 i T" s9 @' l% p% X! m: s1. 感冒头痛
+ a9 L. U, c6 ^59 岁男子。虽身体健康体质充实,但昨起患感冒,微热,头痛激烈,微恶寒,脉浮紧略数。服用葛根浸膏粉末未好转,再服1次,30 分钟后,纳食热鱼肉,气血顺畅,头痛,恶寒,肩背凝滞立刻消散,痊愈。(作者自家体验)。
6 [0 P- K T) W, L/ N) J. c
0 @/ l5 N c0 T" i& L }2. 喘息/ `8 \6 @7 E2 ~2 X- i" I
某经商妇女,每入秋喘息剧烈,臂着熏笼木架跪坐数十日,不能动。睡眠亦用这种姿势,略平卧,喘息动悸即加重,喘时由背至颈僵直如板,痛而不能活动。与葛根汤五剂,能站起步行,继服则痊愈。 (原南阳翁 <<丛桂亭医事小言>>)。& @: r; w1 y. C2 O6 S: Q
, ]6 `0 F8 E! }3. 咬肌痉挛症, h/ c( ^; c/ D5 _' k
39 岁中等身材之妇女。自五个月前口噤不语,各种方法治疗无效。勉强张开,左鄂关节僵硬,疼痛不能动,仅能张开约一指。$ n( D) r' Q$ H3 R
脉诊和腹诊无异常。按 <<金匮要略>>: “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之意,用葛根汤。十日张开十分之八,月余而痊愈。 (大塚敬节氏 <<汉方诊疗三十年>>)。
# g! K+ o9 {1 F! F- c$ o
" u k) i1 {4 C/ K4 Q0 x1 N4. 鼻下糜烂
0 i& o( z# D" I( k3 C+ M十岁少年,体质不太健壮。一年多以前,开始鼻涕变多,经常伸舌舔从上唇至人中附近,因而鼻下溃疡长久不愈。在某大学医院耳鼻喉渴治疗半年不愈。用葛根汤后,流涕停止,三个月完全治愈,同时气色转佳,久治不愈之夜尿症亦治愈。 (大塚敬节氏 <<汉方诊疗三十年>>)。* u# _: z# Z4 |
: ^ M3 \, @7 g" H% g: o" T5. 荨麻疹
5 E6 [+ F7 B& m) ^1 [4 E五岁男孩。约十个月前出荨麻疹。身痒,彻夜不眠,打针注射无效。按 <<类聚方广义>> 记述葛根汤治小儿赤游风 (丹毒之类),又 “治风疹,血疹,瘙痒甚者”,此患儿夜间亦不眠瘙痒烦躁为葛根汤证,故于葛根汤加石膏服三日。饮药 1 – 2 日,瘙痒即止,其后痊愈。 (山田光胤氏 <<汉方临床>> 6 卷11号)。3 Y3 s( T g' n, X/ b( z8 \0 L5 [
$ R O4 q1 o# j- r9 d
6. 萎痹手足拘急
9 A3 N! V" S) A9 t9 u曾治一妇女患痿躄 (下肢麻痹),手足拘急者。生葛根煎水浴洗约十日,其手足拘急迅速治愈。其后观察生葛根,活血之力较干者为优。. d# S5 y4 ]% C9 s$ s/ F* |
如宇津木昆所说,葛根专主皮里之瘀血,疏通项背至腰部之瘀血尤佳。 (浅田宗伯翁)0 O2 T) ?6 y9 |3 I7 J
# H+ ]" y3 a! N1 l
7. 肥厚型鼻炎9 _* x# l( k% R! @$ q# X. f
四十岁男子,药剂师。因肥厚型鼻炎而常年鼻塞,故常携带可卡因,以吸管滴鼻维持日常生活。偶一次在拓大听汉方讲座时,将自己准备之可卡因瓶放在桌子上,并排坐的龟田贞氏了解病情后,开葛根汤加川芎,黄芩,桔梗,辛夷,石膏处方。用此方后精神良好,约用一个月,鼻塞若失,约三个月完全治愈。 (大平渝一氏 <<汉方与汉药>> 4 卷5 号)。
& T [ e& G) a$ s9 J) c7 W/ x d3 n6 R+ N* s5 ~0 G
可见,我们的邻邦也特别注重临床经验的总结。这样的临床总结,是我们对于栀子豉汤,对麻黄汤,对葛根汤的理解更全面。一个本来使人感到刻板,单调的中药方子,经过这样的介绍,一个个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人跃跃欲试,去验证它们的神奇疗效。9 B6 h$ a* { s
5 t' z0 K7 S6 t
( W- }% ?& Z- @( [+ ]- F J! a& f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也将经方的使用范围大大地扩大了。梁宁自己对这本书特别推荐。其书是他的案头参考书之一。他觉得,从熟悉药方开始,来了解每个单味草药的作用,同时熟悉中医的理论体系,不也是一条学习中医之路吗? 犯不着每个人都必须从黄帝内经,以及教材开始,从中医的理论,到单味药物的作用,然后开始临床。梁宁这种学习中医的方法,特别适合西医学习中医的人。也就是说,学习什么情况下用什么中药 (方剂),了解每个方剂的适应证,体验疗效,建立信心,再学习进一步的理论,再实践。- }" ^( v; x9 M7 H2 q/ Q3 r9 w5 ~. x
2 b( j' M- i% ~5 D2 X
现在的中医教学,教会学生中医的基本理论,即五行学说,脏腑功能,气血痰食瘀等等。学生的脑子里面装的是譬如肝肾阴虚,脾胃阳虚,肝阴虚,痰热犯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样一些五行 + 气血痰食瘀类型的诊断框框。遇到病人,他们会先辨别是哪个脏腑出了问题,是心肝脾肺肾,或者是胆囊胃大小肠膀胱的哪个腑出了问题,然后判断是痰食瘀等实证,还是气血阴阳之虚证。如果是阳虚,他们在处方上用桂枝,肉桂,吴茱萸,(很少用麻黄或附子),如果是阴虚,他们用枸杞子,五味子,生地,熟地,麦冬,门冬,; 如果是气虚,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 如果是血虚,用当归,何首乌,阿胶,川芎等。如果有明确的西医病名,再加上所谓的对那种疾病有特殊作用的药物,譬如对肝炎,加夏枯草,旱莲草,茵陈,银柴胡等; 尿道结石,加滑石,琥珀,金钱草,鸡内金等; 肺部有痰加桔梗,白芥子; 胃部泛酸用海螵蛸; 瘀血疼痛加三七,蒲黄,五灵脂等。' q3 \& c6 a0 o+ @
/ {* X. l' H4 v: r# \如此组方,几乎成为套路,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路。医生自己得意的是自己能自由组方,是医师,好像什么病都难不住他,他都有办法治疗,但实际上,不能说这些方法不治病,但是,一是起效往往比较慢,难得有一剂知,再剂已的效果。所以,他们常常是让病人吃上一周或更长时间的药,再来就诊。这样,自然给公众造成一个印象,就是中医治病慢。二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方剂不是没有人用 (他们自己组方了呀),就是将前人的方子改动的面目全非了。这样以来,一旦临床上的效果不行,就怀疑原方的效果,如此一来,如果临床失败得多了,就对整个中医产生怀疑,进而转为不再用中医,而用西医了。3 l: s4 L% K! w2 x* R
& J3 T- q% D( `, }7 @现在大量的中医医生开西药治病,如果你的中医能力不错,为什么还要用西医呢。不要给我们老百姓说你是中西医结合,是为了更好的疗效,实际上是你自己的中医水平不怎的。3 v9 F1 @" I$ M0 H
# @+ r5 `# N* t" ^- n7 M梁宁所说的中医学习之路,指的是先对中医基本理论,如五行学说,气血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中草药基本理论等作一个基本了解之后,就学习伤寒论,建立六经辩证的概念,之后通过学习其它医生,包括日本医生用这些中药方剂的经验,来提高对于经方的认识和掌握的能力。这样的中医学习方法,似乎医生对于每个方剂的掌握都好像是掌握了一件件工具一样。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子。似乎中医就不会再发展前进了。梁宁倒是觉得,这样的学习,更能让医生见证中医的疗效,继而建立对中医的兴趣和执着心,才能将中医进行到底。
2 H" |' T& z' Y5 e2 b( m% k3 p; @# G, d1 K3 S W0 y
不要说这样以来,中医医生一个个都是个中医匠人,而不是大师。说穿了,我们每个医生都是应用现成中医理论的匠人,学院派医生需要判断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血痰食瘀等,再用相应的药物; 而我们这里所讲的医生,是判断更具体的病证 (即方证药证) 来下药治疗。比如说,判断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无汗,就可以用麻黄汤。这两种医生的区别就是他们对于临床指标的摘取和取舍不同,故而用药思路不同。
8 [3 I. o8 I, E
P7 J/ T: M: |% N) o如果说梁宁说的这类医生不能出大师的话,梁宁觉得中医学院培养出了十几万个中医毕业生了,又有几个毕业生曾在这些年创造出独特中医理论 (异于伤寒论,温病学派,脾胃学派,补阴学派等) 的大师? 现代所谓的名医,也都是讲经方和时方都应用的娴熟的中医匠人,尚没有一个新的和独特的中医理论是在这些中医毕业生中产生的。1 e, S, I/ Y* X( V' b" V)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