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09|回复: 20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ZT

[复制链接]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2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月亮山 于 2010-11-2 10:15 编辑 " [* k' v$ l) x! d

2 \/ M' q% L& G9 k; k6 N. g! K" g我朋友给我转发了两篇关于育儿的文章,读后很有启发,特转贴出来,有兴趣的妈妈们可以读一下。1 H. ]7 M3 ^7 k5 j5 S1 f
                       
7 p# t9 S( p& z) f8 W; j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5 }' S4 [: w) U
——张文质
  i3 j4 R3 |2 ?2 \" y( Y5 O(教育学者,诗人,系“生命化教育”的倡者与实践者,生命化教育课题总负责人。《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明日教育论坛》和《慢教育丛刊》主编,“1+1”新父母行动发起人,入选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7年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u/ v$ K( ^% o& y1 O
在座的各位爸爸妈妈早上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家庭教育报告会。父母这个称谓首先就意味着一种责任,因为为人父母既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又是一种对象性的角色。因为你只有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你才成为这个孩子的父母,如果你没有孩子,无论你年龄有多大,你都不能算是为人父母。但是一旦你成为一个孩子的父母,这个角色终其一生就不可能改变。所以选择做父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中国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实我倒觉得也可以倒过来,“一日为父,终身为师”,这个“师”当然不完全等同于教师那个“师”,但是这个“师”里面更多地包含着养育、教诲、帮助、指导、督责、成全的这样一种责任。在原先的我们的家庭格局和社会格局中,对一个人怎么才能成为父母、怎么才能当好父母、怎么把自己造就成优秀的父母,关注得都不够,或者说“职业化”的程度不高。$ a' f; {3 W& X: E* O
其实当父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20世纪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心理学家叫弗洛伊德,他曾经把世界上有三种职业称为不可能的职业,其中的一种就是教师。他说这是不可能的职业,其实未必就是说这个职业不可能有,而是这个职业你很难说你做到尽善尽美了,因为任何一个人,他都很难站在自己的立场替别人说话,一个人认识自己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你要那么具体地去帮助一个你可能并不熟悉的人。而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又是如此之大,个体自身的变化又是如此之微妙与复杂,所以不仅知己难,知人总是更难的。那么尤其为人父母的这个“师”的职业就更难了。但是我们已经为人父母,我们就天然地也是必须责无旁贷、义无返顾地担当起父母的责任。这个责任在今天看来,最核心的也仍然在教育这个点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可能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任教师。而对父母而言,孩子是他这一生第一个学生,应该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学生。
. r. ?$ R8 _3 J% k' f3 r/ J7 l在座都是父母,有的是年轻的父母,有的已经是隔代教育的家长,无论你多大年纪,你面对着这个孩子,面对着这个每一天的孩子,你遇到的挑战都是新鲜的;都是一次性的;都是需要你有智慧的;都是你需要同时要借鉴别人经验的,也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你做了父母,你做了家长,你就要成为一个学习者;你就要去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你就要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的规律;你就要去针对这个孩子的问题,去思考他相应的一种对策。并不是我已经成长了,我已经长大成人了,我的经验就可以照搬过来,放在我的孩子的身上;也不是说,比如说像我们上一代,生了很多孩子了,他就变成对养育孩子就更有经验,不是这样的。也许可以这么说,有时候我们出于种种原因,可能会怠慢了某一些事某一些人,相比我们也能为自己找到一些理由或托词,但是对你的孩子的成长而言,这样的理由或托词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误了孩子的某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和教育契机,很可能就会影响到他长远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他终身的幸福。哪怕父母作为个体,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多的辉煌,但是,只要你有了孩子,你的角色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责任也发生了变化,养育孩子成全孩子发展的这个责任,须臾都不能被遗忘、被漠视、被放弃。不是说孩子的成功是我们成功的证明,也不是说我们的成功需要用孩子的成功来体现,而是,任何一个孩子的发展,他离不开父母的帮助,离不开父母的成全。为人父母,他既担负着一个家族生命传承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够为社会,大的方面说,是为人类的发展贡献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这样一种理解与提醒,对我自己,对在座的各位,都是必要的。1 J3 T, q: ]6 l1 {) S
在转入正题之前,我想另外引用两句话。一句是苏联著名的儿童问题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的,他说“独生子女是教育不好的”。马卡连柯这句话当然不是针对中国人说的,当时他在苏联成立了高尔基儿童工学团,这所工学团里所有的孩子都是问题儿童,他从对这些孩子的教育中发现,独生子女是教育不好的。看到他的这个见解,我既感到吃惊,又颇为遗憾,因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那么,马卡连柯为什么会说独生子女教育不好呢?因为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家庭的疼爱中心,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的奖惩教育今天就显得很无奈,比如说你原来有三个孩子,你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表现作出评价,这个评价你可以给他适当的奖励,这样的教育其实是最日常化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今天很难见效了。前几天,我还碰到一个孩子,他就对我说,我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妈妈都会答应我;我无论做了什么事情,妈妈都会原谅我;我无论犯了什么错误,妈妈都不会惩罚我。你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比如说刚才说到你有三个孩子,你只有一个桃子,那么这个桃子就具有教育意义,你就可以把这个桃子奖给表现最好的孩子,也可以奖给进步最大的孩子,或者奖给今天改变最多的孩子。父母可以跟孩子说,你不乖,桃子不会给你吃的,现在这一套你就只好收起来了,你说桃子不给我吃,那行啊,随便你给谁吃吧!最后还是给他吃了。因为现在对孩子而言,他是家庭的唯一,所以他就可以享受跟教育无关的任何的家庭待遇。所以日常化的有意味的,在家庭中自然进行的教育尤其就变得困难。马卡连柯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集体教育,这种集体教育其实是文化的一种自然的传承。比如说像我这一代人,像在座的各位父母的这一代人,我们所谓的教养的形成,更多的是在一种家庭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比如说尊重父母,今天连尊重父母都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但孩子对父母的爱却需要一些条件,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对父母很无礼很冷漠很被动。其实所谓的这种尊重父母的教育,他本来应该是很自然的。比如说你可以向你的哥哥学习,向你的姐姐学习,向你的叔叔学习,向你的邻居学习,这样的教育也就是一种榜样教育吧,或者按照我们生命化教育的一个术语,就是范本教育吧。就是有榜样,有一个榜样在,这个榜样能启迪你,这个榜样影响你,这个榜样甚至能够督促你,有时候还可以惩罚你。比如说你做得不好,可能被你哥哥狠扁一顿,这个“扁一顿”见效了,因为哥哥扁一顿甚至比父母扁一顿还有效果,会让你很羞愧,而且你看哥哥本身做得很好,所以你只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说教育独生子女是更困难的。那今天怎么办呢?今天就变成父母要出来跟孩子说,你要尊重我啊。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教育能够见效的,没有说“你要尊重我”,然后孩子就变得非常尊重你,像父母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可能会有一些困难。独生子女还有一个麻烦,它是一次性给了你一个孩子,甚至连改错的机会都没有。我很多的同行、很多的朋友听了我讲座完以后,跟我开玩笑说,我真想再生一个孩子从头开始教育,就像我们跟福建师大附中的、福州的几位老师一起阅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卡尔威特很夸张,到底有没有这个人我还不知道,但是这本书很畅销。他一个朋友问他:“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啊?”卡尔威特问他:“你孩子多大了?”他说:“我孩子已经三天了。”卡尔威特说了一句:“那你已经迟了两天了。”也就是说这个教育要从头开始,那在座的各位家长就想,我的孩子有的读一年级了,有的读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是不是迟了?某种意义上说是迟了,但是另外一个意义上说,现在的教育是最关键的教育。我说的这是第一句话:独生子女是教育不好的。教育不好也意味着,这是很艰难的也是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心做父母,用心去做教育的工作。, g8 Y  R+ }9 m; |. Z/ g
所以我们今天研究怎么当父母,其实就是研究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方法、和具体的策略问题。我们不能生活在对传统家庭某一些很自然的有效的教育的缅怀之中,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只有一个孩子,要教好这个孩子很困难,很有难度。前不久在我全国几个省市作了一个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里有个选项,你觉得当父母容易还是现在从事的工作容易,调查发现,70%以上的父母觉得做父母比做自己的工作难多了,高中学生的父母90%以上的都觉得做父母比做自己的工作难多了。这一方面说明为人父母确实是天下第一难事,另一方面,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今天的父母其实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有责任感,也更觉得家庭教育的重要。
: W/ m# s' _% S这是我说的第一句话,也就是从马卡连柯说独生子女是教育不好的引发出的感想。在16岁之前,对儿童的成长而言,最需要的是你要对他要有耐心,要理解儿童是在错误中成长的,错误对儿童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成熟,来苛责一个儿童的幼稚。当然,作为父母来说,你还要避免所谓的失败感,有时候你觉得很简单的事情,你的孩子早就应该改变了,怎么屡教不改呢,这个道理我都已经跟你说那么多了,你怎么就听不进去呢,你是不是成心要跟我过不去,成心要让我难堪呢。其实从孩子的成长看并不是这么回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成长) S* o" o7 H# k% [
第二句话是英国人对儿童的一项研究,这个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告诉你一个坏消息”。是什么坏消息呢,他们认为孩子在16岁之前,基本上没有自我改善错误的能力,也就是说16岁之前他会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认为他早就应该改正的错误。为什么?不是他对抗你,不是他智力有问题,不是这个孩子特别坏,而是在16岁之前,他的心智跟理性的发展有他的欠缺,他没办法认识到所谓的错误是错误。比如说,前两天我的一个侄女到我家,其实我侄女在她自己家,她的爸爸妈妈对她的教育是很细的,但是到我家以后,她什么都好奇到处都摸一摸,摸一摸,看到电视机也摸一摸,看到插座摸一摸,看到我的书桌,她帮我用手摸一下,把灰尘全部都擦干净了。我告诉她,你爸爸教育你那么细,难道这一项他没有教育吗?她就笑起来了,她说:“有啊。但是我要摸一下感觉一下。”而这个孩子多大了?已经读五年级了。其实对她而言,这种触摸实际上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须,并不是一种错误。而你从卫生、洁净、安全这个角度来看,是一个错误,但是对孩子而言他是无法认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其实英国人这项研究并不具有太多的科学的突破,它只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再次证明了一点:儿童的发展是有它内在规律的。在儿童16岁之前与16岁之后,可能是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分水岭。所以这就意味着在孩子16岁之前,他犯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这就是法律的依据了,孩子在16岁之前犯的错误跟16岁以后犯的错误,在刑法考量上是不一样的。: w9 ^8 C  B+ d% g
所以在孩子16岁之前,所有的教育都是最有效的。刚才那位说“独生子女是最难教育”的马卡连柯说:孩子在5岁之前是最好教育的,5岁之后的教育是比较费力的。而这个费力的教育,我们今天正在进行。这种费力的教育,其实就是要完善他、要补充他、要改进他、要提升他,我说的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所有人的任务,我们所有人每天要碰到的任务,我们所有人在孩子成长中每一个环节都会遇到的一种挑战。那么,最快的时期,恰恰是他的理性力量最薄弱的时候。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可以说,孩子0~16岁,正是父母承担教育孩子责任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16年里面,你的用心也是最为重要的。2 O* }; Q( X0 z3 d) I
我讲的第一点是,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所有的孩子都会成长,成长实际上是生命的第一形态,只要给他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他一定就会长成人。虽然像新儒家主义倡导者牟宗三先生说“人成其为人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只要你种下的是人的种子,他就决定性地最终要成为人。我们以前看丑小鸭的故事,各种小学教材的版本都会选用安徒生的《丑小鸭》,这个故事在座的各位父母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从丑小鸭里得到的启迪都是,丑小鸭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成为白天鹅。其实这个故事里面,安徒生更要告诉你的是,所谓的丑小鸭只不过是一只天鹅蛋意外地落入鸭群里,它童年的时候因为长得像天鹅的幼年而不是像鸭子的幼年,所以就成为“丑小鸭”;如果他长在天鹅群里,他就不会成为一个丑小鹅。但是它终究要成为天鹅,哪怕它在鸭群里成长,成长得非常的孤独、非常的艰辛,甚至经常会顾影自怜,觉得自己怎么会这么难看、这么笨拙、成长得这么迟缓,但它终究是个天鹅,一旦它生命成长的时机成熟,它就会自然地蜕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这样的蜕变与其看成是它努力的结果,不如把它看成是它自然成长的规律。所以在这个丑小鸭故事里面,安徒生恰恰要彰显的是生命的神奇、人性的高贵,只要你是一个人,你终究会拥有你作为人的神奇、作为人的可贵。某种意义上说,丑小鸭的故事被误读了,误读的情形在哪里呢?很多成长比较迟缓的人,或者智力上或者其他如相貌、家庭出身,或者其他身体能力方面有局限的人,对他们,我们会过多地强调奋斗的重要性,而不是人其为人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不仅仅是要成为白天鹅,从丑陋蜕变为美丽,而不是去思考哪怕是丑陋的,这个丑陋也是有价值的、可贵的,这是它本质的属性,他不必为此感到自卑,不必为此感到悲哀。
5 Q$ d/ h8 @- s7 M8 B3 c 其实对生命而言,所有的生命无时无刻都在朝着他生命的最圆满的状态去发展,这种成长、发展首先是一种天性。按照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的观点说:这个成长是他自然的事情。所谓的自然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天意。只要你是一颗种子,你终究会成长;只要是一颗种子,只要给予最简单最必要的条件,他必然就会成长。我自己的小孩小时候非常瘦弱,经常不吃东西,那时候我就很希望能够发明一种喂孩子食物的一个机器,不需要那么费心就能喂她食物,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美国人有一句话使我感到最为欣慰,他说你不用担心孩子吃得太少,吃得再少他也会长大的。因为这个长大是他的属性。后来看孩子长得很瘦小,我的邻居形容她像非洲的难民,但是现在已经长得比我高大多了。看来美国人没有骗我,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在成长的这个过程中,会给你很多的考验,比如说孩子长得很慢,你着急;孩子长得太快,你也着急;孩子长得不如别人,你感到着急;孩子长得特别聪明,你也感到着急。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最好不要遇到问题,孩子不要生病,孩子成长的特别健康、特别的顺利。像我的孩子是小时候特别多病的,我的外祖父是一个中医,也是一个资深的中医,他跟我说了一句:“你不要对孩子的多病感到焦虑,因为你孩子身上带的土比较少,所以她就容易生病。”我不太懂得中医,但是我懂得他说的意味,就是有一些比较聪慧的孩子是更容易得病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往往有一些天才身体都不太健康,疾病都比较多,所以有人说天才跟弱智有时候只有一线之隔,而天才跟疯子是住在隔壁的,天才往往都是短命的,这么一想你就不要过于强烈地指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了。
" ^, c* v! ~3 a; D( q) [7 W- M 另外一方面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在座的坐在前排的父母,孩子都还在低年级,孩子的学习还没有太大的问题,低年级的问题在管束孩子方面,有时候觉得很麻烦,很费心,但是坐在后排有些父母,孩子五六年级了,孩子进入了叛逆期,你就发现亲子沟通对你而言是最大的挑战,甚至比孩子的学业问题更为麻烦。我也遇到过这个问题,比如我的太太跟我女儿冲突之后,很生气、很受伤,但是过一会我女儿就会跟我太太说一句话,你猜她说什么?她不是跟我太太道歉,她说:“妈妈,别难过了,这是青春期的问题。”你很生气,她告诉你这是她青春期的问题;这是她不能控制的问题;这是她很困恼的问题,有时候她也不愿意跟你冲突,但是身体里好像有一种力量逼迫着她跟你冲突。所以北大的一个著名的教授钱理群先生说,他说当教师的受学生伤害这是一种宿命,其实我觉得当父母的几乎没有不受孩子伤害的,这才是我们的宿命,你把我生下来,这是你一辈子“倒霉”的事情,我想跟你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你不能随随便便说我什么。所以孩子就变成有一种天然的优势。好像台湾的一个社会学家说,有时候你要倒过来看问题,他说其实孩子啊,很可能都是你的前世父母,所以你到了这一辈,你要孝顺他,我们现在不是孝顺我们的父母而是孝顺我们的孩子,因为孩子是我们前世的父母,我们在前世没机会孝顺他,所以现在到这一辈,我们要孝顺他。所以对待一个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有平常心,需要有一种理解力,需要有一种针对孩子不同的心智成长的状况要对症下药,甚至我觉得比对症下药更重要的,还是理解力。
: i4 Q; o) p6 b% ]% S 在这里,我想所谓的理解力其实就意味着所有生命的成长都有它内在的次序。这一点,就像散文家蒙田所说的,万物都有它自己的季节。所谓“万物都有它自己的季节”,就是指生命成长季节中,它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其实人是长得最慢的,也是最困难的,人成长的规律性是完全不可能轻易逾越的,你只能按照它成长的这种状态,成长的阶段性,给予一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在这里,一方面我们对儿童的成长不能过度关注,另一方面也不能放任自流。所谓的过度关注,就像俗话说的“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对孩子的成长本来是需要他自己通过不断的尝试去习得的一种能力,你不能越俎代庖;同时,人的智力跟身体的各种能力的发展,本身是不平衡的关系,有的孩子会发展得快一些,有的孩子会发展得慢一些,对任何的孩子而言,都有一个思维觉醒的过程,在这思维觉醒之前,可能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他反复尝试都没法做成,在他茅塞顿开的时候,可能一件很难的事情他就能突然豁然开朗了。这其实是生命的内在的能量在起作用。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恰恰在于一个生命的这样的豁然开朗经常是处于一种既是需要你去洞察与了解、但又往往在你的洞察与了解之外的状态之中,所以对于生命的自身的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言,我们更需要小心翼翼地对待他,更需要有一种期待他成长的心情来关注他,同时,他不同的发展阶段,他生命的表现的形态是有极大的差异性的。就父母而言,教育孩子的方式始终应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也许人成长的慢,也给父母的学习留下足够多的时间。但是我们中国父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孩子成长的早期,我们能够给予比较多的关心和示范,比如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很有期待地不断给孩子作示范,教他说“爸爸”“妈妈”,认识家庭中的某个东西或家庭的其他成员,显得非常有耐心,但是过了这个阶段呢,就好像我们已经尽到了教育的责任了,孩子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成长了。另一方面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常常会停留在孩子的成长之后,有一种滞后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一个亲戚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去他家,他教孩子叫“伯伯”,但是到孩子读到三四年级的时候,你去他家,他依旧教孩子叫你伯伯或者什么的,这让人感觉有种很不好理解的惰性,这个情况比较普遍。比如说有一些父母孩子读一年级了,这时候对孩子的听说读写、计算非常重视,你在坐公车的时候也会发现很多父母不厌其烦地跟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当然这样的训练是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就会经常可以看到,在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父母很容易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好奇产生厌烦,产生倦怠,或者可以说,这样的厌烦倦怠来得太早。前面我已经提到,对孩子的成长最重要、最耐心的关注,至少需要有16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我们生命化教育课题群组的1+1读书俱乐部的老师正在一起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其实卡尔•威特的教育给我们的启迪最重要的不是他怎样把一个智力有局限的孩子培养成天才,而是他日常化的针对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所进行的持久的关注和帮助,这位慈父也是严父身上的毅力和自信力令我们无比感佩。任何一个孩子成功的教育,在任何孩子身上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父母的细致付出都是一个前提条件。正像著名画家黄永玉老先生说得那样:“孩子们是我们的甜美,也是我们的悲伤;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心。”) @) q6 L9 r6 W- S* ?0 Q$ E( j7 J
第二点我说的是,所有的成长都既是生理性的,又是一种文化性的。刚才实际上已经涉及到生理性的成长。中国人原来喜欢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的。我记得我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父母就跟我们说,不要把孩子裹得太严,因为孩子每时每刻都在长大,确实是这样,我们如果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是不对的,他这种成长是生理性的,它是一种自然属性,他在成长的高峰,一年甚至可以长高10厘米以上,体重也在快速的增加,可能会持续快速、成长到18岁左右,但是成长实际上还没有至尽头。我昨天刚刚从网络上看到,马英九最近称的体重、量的身高,马英九从当市长到现在当台湾地区的领导人,身高从一米七七还长到一米七八点五,我感到很奇怪,马英九已经58岁了他还在长个,这怎么回事呢?这不是对人类的成长规律进行挑战吗?我昨天晚上还跟我太太说,我太太不太相信有这样的事情,但是我发现,有时候成长是没有定规的,不见得都像一般的那么回事。我的一个同学,大学毕业以后就长高了5厘米,25岁以后还长高了5厘米,所以这个成长什么时候到尽头呢?你很难知道。同时成长不仅意味着是正向的成长,成长还意味着是反向的成长,也就是身体的衰弱,身体能力的衰减,包括身体的动觉、协调性、柔韧性的衰减,这也是一种成长,也需要我们去理解。但另一方面,成长又是一种文化性的。人是世界上最独特、最复杂,智力发展最高级的一种动物,但同时人也是世界上最脆弱、最无助最需要他人帮助的一个文化产物。比如说人潜在的都有语言的能力;都有身体协调的能力;都有跟人交往的能力;都有一个社会化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这个人一生下来,就把他关在一个非常孤独的、单独一人的地方,他的语言不能发展;他的身体协调能力不能发展;他跟人交往的能力不能发展;甚至连人的相貌他可能都长得特别奇怪,都不能正常的把他整个脸像人一样打开。所以人的发展,即是一种生理性的,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性的。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小学教师叫克拉克,他给孩子提出了很多的克拉克方略。他有一次到好莱坞迪斯尼公司去领奖,他把他班上的孩子都带去了,让孩子住五星级宾馆,孩子从来都没住过,这些孩子都来自很贫困的家庭。你说克拉克给孩子的一条建议是什么呢?非常简单,也是我春节时候去澳大利亚一个朋友给我的一条建议,他说中国人改善餐桌文化,就从这条建议开始。这条建议就是:当你嘴巴里含着食物的时候,你不要说话。我们能做到吗?在座的各位爸爸妈妈你做到了吗?至少我相当长的时间里面我没做到,但是我最近是做到了,当我说话的时候,我不吃东西;当我吃东西的时候,我不说话。这是一种文化行为,人与人交往,它更多的,即使是生理性的行为,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无论你吃东西,无论你跟别人接触,你上厕所,你做任何的身体性行为,同时都是一个文化行为。既然是一个文化行为,他就需要有人启迪、有人示范、有人帮助。在这一点上,对中国人来说特别需要一种提醒。我们经常道理讲得太多,给孩子做榜样、做具体的示范太少。比如说你让孩子拖地,你跟他强调卫生是多么重要,劳动是多么有价值,但是你不会给孩子说扫地该怎么扫,扫地拿扫把应该怎么拿,现在家里没有扫把,拖地应该怎么具体的去拖,实际上这是我们教育中比较缺乏的。我前两三个礼拜去上海讲课,坐地铁,有个上海的大学教授带着我,从地铁里走出来,我就跟我的朋友感慨了一句:你看我们中国人连走路都不会走。你在街头都可以看到,中国人走路是非常无序的,我们的这种秩序感非常差,这是一个,第二个从礼仪的角度来说,我们比较缺乏教养,一下子就窜到别人前面,一下子又从别人后面插过去,都是穿梭交错的,都是蛇形的,而不是有一种秩序的行为。街上开车的也是,哪里有缝我们就往哪里钻,所以我们出交通事故的概率是特别提高,如果找源头这种行为需要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呢?曾有一篇文章写到说,诺贝尔奖的一个获得者,写了一篇获奖的感言说他的成功源于幼儿园,也许我们都要回到幼儿园,回到起始的地方,学习最基本的礼仪,包括怎么跟人说话,包括怎么对人说感谢,包括跟人交往的最简单的礼仪是什么,其实这都需要学习。我现在住的房子,坐电梯,我经常很有感触,电梯里有一个陌生人,我进来后跟他点个头,他不会回应你的,不会点头的。有时候进来以后,他个头很高,像只大狗熊看着小兔子一样看着你,长时间的这样看着你,让你非常费解。其实他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具有一种侵犯性,甚至具有一种文化的歧视性,但是他总是习惯这样看人,而真正的教养实际上是要从童年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的。克拉克老师在美国非常有名,他就是给孩子最基本的行为的示范,包括你开门的时候,如果后面有人,你要帮他把门;无论你碰到别人了,还是别人碰到你你都要说对不起;吃饭的时候打一个喷嚏,你要说对不起;你受到别人的任何的恩惠,你都要表示感激;别人对你的任何帮助,你都要注视着他说谢谢;甚至一群人坐在一起的时候,你正在说话,突然有一个人插话,这个人插话的时候,所有人都要注视着他说话,这一点对我们的文化而言就是需要改造的。我们经常一群人坐在一起,一个人说话其他人都不看着他,能交流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窗户是朝着别的地方开的,你怎么交流呀?其实这种细致的启迪在家庭里面,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甚至是终身的责任人,一辈子你都要做示范,一辈子你都有责任为你的孩子、为你的孙子、为你家族的人做出一个榜样。那怎么做这个榜样呢?就需要我们自己时时的提醒,自己时时的在学习的状态里,这叫做见贤思齐,有时候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美好的东西我们都要有一个学习的心态。
6 x. K9 _9 [3 V: W8 H  h第三点我说的是所有的成长都会遇到限制。实际上人不可能无限制的成长,人所有的成长说不定都跟他的基因有关系、都跟他的文化有关系、都跟他身上某种神秘性的东西有关系。讲座的时候我经常会开自己的玩笑,我在我读大学之前,最大的梦想,其实非常非常小,就是再长高5厘米,希望长高一点,因为长矮不仅是不好看,而是很多长高的人,他顺手就可以在你头上摸一下,好像你一直处于一种很弱势的地位。这样的“理想”光靠体育锻炼,光靠食物的改善,光靠多喝牛奶,能立竿见影的见效吗?可能不行,可能要一代两代甚至三代才能改变。我跟我太太恋爱的时候,我去我她家,她的奶奶说了一句很伤我太太也很伤我心的话,她就很小声的嘀咕了一句:“一代矮,三代都矮。”我听了非常难过,还好我女儿比较争气,现在已经长得比较高了。可能得益于我们上一代的基因和比较好的营养。但另一方面来说,就一个人的成才而言,他受的这种限制麻烦在哪里?不是我们不知道人成长会受到限制,而是他到底受什么限制我们不知道。我经常讲这个例子,比如我一个堂叔,非常聪明,14岁读北大,文革之前,他的哥哥我的另一个堂叔大他两岁,在隔壁背书,背了一个上午还不会背,他在这边玩,听两遍就会背了,这个麻烦啦,如果你按弟弟的这个标准,他哥哥肯定是世界上最笨的人,如果按哥哥的标准,他弟弟肯定是这个世界上最麻烦的人。其实教育的道理就在这,聪明的人实在理解不了愚笨的人的痛苦;身体健康的人实在理解不了身体残疾人的难过。所以人与人之间,这样的理解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并不是你生下来就具有理解力,而是理解是一种文化。上次我去广州讲课,一位校长听了我的讲座后,上来做总结,含着泪水说,张老师我今天在家里就是跟孩子做痛苦的斗争,孩子背一首唐诗,背了二十几遍还不会。我们看到孩子不会的时候,总是想到是你不勤奋,想到是你不努力不专心,但有时候没有想到不会就是不会,有时候“不会”是很难改变的,有时候“不会”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就像我有时候跟小学老师开玩笑说,你别看这个孩子数学才考30分,你觉得他不努力、不勤奋,努一把力他可能可以考到50分。其实道理没那么简单,你要去考察一下他的家庭,说不定这30分是他家庭有史以来考得最高的成绩。这种限制我们要理解,这不是一个孩子的问题,而实际上,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挑战、这种限制,身体极限、智力极限这种限制。另一方面更容易被忽视的是文化极限,比如中国足球队为什么老是打得这么差,实际上不是身体问题是文化问题,足球文化。一所学校体育强,并不是孩子身体特别棒,而是有先进的文化,这种先进的文化影响了孩子体能的发挥,使他的体能在同样的条件下得到了最好的发挥。所以人必须理解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这样的局限,每一个人都很难超越,不能超越的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恰当的?应该是一种敬畏、一种理解,有时候还需要一种同情。克拉克老师对孩子同情力的培养非常细心,包括班上有位同学受老师批评受惩罚了,罚站,他就提醒其他同学,当一个同学罚站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注视他,这就是一种文化,他罚站已经很难堪了,你再去注视就是一种羞辱,而这种注视可能会导致仇恨、会导致自暴自弃、会导致各种极端的情绪,所以在文化里,这种微妙的文化立场恰恰是我们需要经常思考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由于我们家庭文化、成长文化、工作环境的文化所造成的各种影响之中,你要说挣脱,要说改善,要说提升其实可能都是我们一生的很重要的工作。这是我谈的第一个环节的内容。0 q8 H9 ~) T8 L  i9 o
第二个内容:人类要面对无法超越的限制。这是每一个都没办法挣脱的,每一个人却可以吧它看做是一种共同的命运。1. 人必须生活在地球上。这是人的一种宿命,地球的地心引力、地球的资源的限制、地球对人视野的限制、地球提供的资源给人食物方面的限制都影响着人整个的形态生命的形态、智力的形态等等。其实人必须生活在地球上,也是人一生需要思考的人跟地球的关系、人跟自然的关系、人跟养育我们的所有的生命的这种关系。2. 人必须和他人一起生活。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独自生活,所有独自生活的人都是最为危险的人,只能独自生活的人往往是在心智方面有欠缺的人,或者在沟通能力方面需要改善的人,那么人怎么跟他人一起生活,构成了人一生的一个文化的改进的方向。3. 所有的人都是必死的。这点可能更为重要。刚才说人像一颗种子一样,他一定会生长,同时这个生长也意味着他一定会衰亡,会衰弱会死亡。死亡某种意义上,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悲剧,但是死亡仍然具有无限的价值。如果人不死的话,人的学习就变得没有意义;人的生活的过程就变得没有价值;人所有的欢乐和痛苦就变得不值得记忆也不会帮助你成长,也就是人因为要死,所以各个阶段的生活的过程就变得极为重要。而人的成长,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它就变得特别的值得我们关注。法国的一个思想家蒙田,他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他说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所以人的成长的季节,关键期,蒙台梭利强调的关键期不能错过,但是关键期错过了,还有机会。从生长的关键期到教养的关键期,实际上大体就是在16岁到18岁的时候基本上定型。人就像粘土一样,在定型之前,他是具有无限活性的,你怎么改变它,他就是什么形态,但是一旦定型之后,人这种改变就非常困难,就像粘土、陶土烧成的陶制品、陶瓷,你要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甚至这种改变可能是无限痛苦的。所以人类面对他这样一种天然的宿命,实际上是帮助我们去思考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个恰恰是从根本意义上孩子文化的引导方向,把他往哪里去带,他才能成长得更好,他的生命才更有意义,他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性,变得视野更为开阔、精神更为明朗、生命更为欢乐、生命更富有价值、活着更为幸福,实际上这是所有的父母,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来,所能给予孩子的一个最大的礼物;那么让孩子活得更为幸福,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最好的文化。活得是否幸福,最重要的不仅跟金钱有关系,不仅跟健康有关系,还需要跟他的思想,跟他的成就感,跟他的幸福的体验能力,跟他对苦难的超越能力都关联在一起。所以有钱的人不等于是最幸福的人呢,没有钱也不等于他不能理解快乐、享受快乐,实际上快乐是一种综合,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对人的一种评价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体验。所以我想作为父母来说,其实我们确实需要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从点点滴滴的改善开始,从一丝一毫的引导开始,把孩子带到一个更为光明的世界,这是父母的责任。这是我谈的第二个问题。0 f9 q, A3 ?; h7 p2 M# g! R
第三个问题,刚才也谈到人的限制,具体的就人而言,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个限制呢?其实我们要理解每一个人身上的天然的密码。每一个人都有密码都有他的DNA,都是具有唯一性的一个印迹。实际上人身上有一些东西是一次性给定的,这些一次性给定的要素,决定和影响了你的未来,比如说遗传中的健康、智力、性格因素,它有些东西是一次性给你的。我刚工作的时候,我的一个同事刚21岁,身体非常强壮,可是出差的时候突然大叫一声就去世了。当时单位的人都觉得非常悲痛,非常的不能理解,后来到他家里做了一个慰问,发现他家族有急性胰腺炎的家族疾病,他的好几个哥哥都是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让人感到很沉重,但是又无可奈何,这是一种家族的限制。所以以前人说相亲的时候要查三代,其实从遗传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道理,有一些家族的病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很可怕,所以对任何一个家族来说,提升他家族的健康力,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包括人的智力,实际上人智力的准高限是父母给予的,你很难靠自身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智商程度。人一生下来有一些微妙的差别已经存在,这种差别随着年龄的成长会不断的放大。前一阵子,我家里养了一只小狗,抱回来的时候才2天,非常小,我们就喂它,后来慢慢长大了,就发现这个小狗很奇怪,胆子特别的小,就是家里人大声叫它一声,它尾巴马上夹起来了。我们感到很难过,我们对你这么好,稍微叫一声,它就夹起尾巴来。还有一个很大的麻烦,我们回家,本来对狗而言,你只要跟它见一次面它就会认得你,结果我们隔两个礼拜回去,它就认不得。我弟弟说不仅两个礼拜,有时候他出去两天回来就认不得。你看哪怕是一只狗,就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狗性,而人身上的这种差别可以看作是一种人性,实际上这样的差别是人的自然的一种形态。美国的教育家加德纳对人的智能进行划分,人的智能分布状况,我们以前只认识到人有差异,但是人的差异到底表现在哪里?比如有的人他语言发展具有特别的优势,所谓的诗人,有很多是天生的,所谓天生就是他自然而然身上有跟别人不一样的种子的基因,到了一定程度他就可以更好的发展起来,所以靠苦吟,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苦吟诗人,而苦吟的诗人成就都不是很大,像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他的起点,他随便写一下都是惊天动地的巨作。而一个社会,它总是更看中在当下就特别有成就的人,所以其实从人的成就角度来说,是需要有两套评价。有时候可能需要的是对当下的一个评价,他表现出来的能力,特别是在体育,在身体动能方面,很多是当下的评价。但是在智慧这个层面上,在文化的层面上,它还需要有是一种历史的评价,因为文化的评价有时候对你当下的状态,你就很难把握住他到底是多好的程度,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们以前会过分的注重这个人勤奋的程度,而不是关注,在这个人身上,他的智力的最大的优势得到如何更好的发挥。比如说你是音乐方面特别有才能的,你是体育方面特别有才能的,你是观察能力方面特别有才能的,如果能看到这一些并作出恰当的评价当然很好,可是问题其实要比这复杂得多,比如说俄罗斯最著名的诗人普希金,数学从来没考及格过;我们的文学家钱钟书考清华大学的时候数学是零分,吴晗也是零分,但是他在文学、历史方面却是天才。所以我想我们说理解这个密码,目的就在于你能不能让你孩子身上最具优势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这其实对每一个父母而言,我们身上赋有的责任要比学校大得多,学校可能会忽视你孩子的独特才能,但是对父母而言,你怎么尊重、理解、激发、鼓励、肯定他的独特性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在座的各位家长,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很多学校都有爱迪生的一条格言“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只要你勤奋,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么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灵感,你都能成功,这也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传统。我们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强调,头悬梁锥刺股,就是只要努力一定就能成功成为我们的共识。其实爱迪生说的还有后半句话,恰恰被我们很多学校写格言的时候给忽略了。爱迪生的后半句话是什么呢?“但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最为重要,它甚至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其实爱迪生强调的在后半句,虽然只有百分之一,但是这个灵感是一个人成功最重要的元素,而这个灵感也就是个人的独特性,个人的创造力,个人生命的爆破点,如果你把这个爆破点给忽略了,给扼杀了,得不到肯定,这个人,你再努力,都只能是一个平均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平均人”,就是你这个人那个灵光没办法现出来,灵光乍现,那个闪烁的灵光就没办法现出来,甚至这一生都感到很痛苦,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自己的长处,找不到自己最觉得自豪的那种生命的力量。所以一次性给定的要素,它决定你的未来,但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你要去发现它。怎么发现啊,发现既需要价值判断,也需要你细致的观察,更需要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突出的这种优点,在它刚刚露出端倪的时候,你应该给予恰当的鼓励,在家庭文化里面,鼓励要成为我们家庭文化的第一方式,所有优秀的家长,优秀的父母都是最善于鼓励的人,这是一个共性。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亮山 于 2010-11-2 10:13 编辑 $ x* t  y+ U3 r1 |) x; u% A
- @$ x( b# ?8 q* M( T9 O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m6 U. F9 c, N! m6 {! j- ~( B
babyABC.taobao.com2 a% L: x' ], m: @/ U& L& X. _% {0 V
张文质家教讲演录9 s8 g4 t3 g9 P' i2 X' u
【内容简介】' ^7 F4 P4 P- @
  张文质家教讲演录: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一日为父,终身为父;一日为父,也是终身为师。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几乎就是终身性的。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天资唤醒得越早越容易发展,天资唤醒得越早越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建立自信。父母要尽全力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失望和厌烦,任何时候爱孩子,都是一种行动。你和他在一起,你带领着他,你站在他身后。努力让孩子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对他形成对污秽、邪恶的免疫力和抵御力大有帮助。无论你到哪里谋生,无论你生活多艰辛,请一定带上你的孩子。孩子不在你身边,孩子就在更多的危险之中。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人生的很多麻烦都是因为没有生活在自己家里造成的。因为疼爱,所以慈悲。生而为人,从来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个生命都蕴含着神秘性和不可知性。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啊,第二篇文章太长,贴不上来。想看的同学给我留邮箱,我发给你。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2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3# 月亮山
+ j, i  e* x/ w' x2 C3 ^7 Y; r! Y3 z. f3 h) g" L1 I
谢谢,请给我发一份。请问有英文版本的吗?
( ^1 P% d/ G3 y9 [+ d/ mwchau@shaw.ca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3# 月亮山 5 \9 ~4 [" Y" U2 x3 F! S/ w4 f# @& b

- c  l$ P' a. D% J/ P+ G7 y8 v谢谢,请给我发一份。请问有英文版本的吗?
* g7 ~" ^- k5 Gwchau@shaw.ca1 ]9 g& u. F1 S& @
小胡同 发表于 2010-11-2 10:33

  U# I( f0 J; V: R, Q9 \) L1 ^. V& {% }: {5 `4 c
No English version. it was from China.
鲜花(1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2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3# 月亮山   c9 p2 {, ?/ T% p: `5 N
Please send me one at jinlan@ualberta.ca
9 ~3 s' o: h4 O* lthank you very much
鲜花(67)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2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Please send me a copy to tommymiao@gmail.com. Thanks a lot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2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pls. send a copy to me! Thanks!!!7 b! w* J. ?5 h5 p* I! W/ I
zhuomuniao@yahoo.com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还是有好多妈妈想要阅读这篇长文。我就分开几段贴出来吧。要不然一个个发邮件也比较麻烦。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8 x8 W9 k: T& {) A. W$ [: nbabyABC.taobao.com! D* W& N0 U9 f2 ]" V& h8 |
张文质家教讲演录
+ L! `& c4 a$ d- P& }: E: C+ E) a9 O* f
【内容简介】
) ?( {. k! G- b4 Q  张文质家教讲演录: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一日为父,终身为父;一日为父,也是终身为师。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几乎就是终身性的。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天资唤醒得越早越容易发展,天资唤醒得越早越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建立自信。父母要尽全力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失望和厌烦,任何时候爱孩子,都是一种行动。你和他在一起,你带领着他,你站在他身后。努力让孩子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对他形成对污秽、邪恶的免疫力和抵御力大有帮助。无论你到哪里谋生,无论你生活多艰辛,请一定带上你的孩子。孩子不在你身边,孩子就在更多的危险之中。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人生的很多麻烦都是因为没有生活在自己家里造成的。因为疼爱,所以慈悲。生而为人,从来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个生命都蕴含着神秘性和不可知性。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R$ e  t  Y9 Z  t0 p7 d
2 E- J9 Q/ z8 l8 f' q) E! |7 C
■代序(1)
1 x, M* z# H. @! U. x  欢迎你加入"1+1新父母"行动 9 `6 I' ]* b7 v3 S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家庭生活幸福的程度。无论父母的事业多么成功,孩子的教育一旦失败,整个家庭就陷入灾难。 2 X. _/ v+ L8 f; G$ ?# P2 O
  中国的教育遇到了新的问题。中国的孩子从来没有像今天的孩子这样生活在种种诱惑和痛苦之中,中国的父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的父母这样生活在惶惶不安和忧虑之中。 ; h* Y; @2 X# i2 U7 U
  父母亲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亲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
4 V, h$ \- {. w' h& ~# M  直到孩子在学校成为"差生",成为"问题儿童",父母才开始请求学校的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提供特别的关照。 ) R7 T- `, }& }- L
  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7 a( ^' [( @0 D  j6 K9 W
  中国的父母愿意为孩子出钱,他们让孩子进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但他们忘记了,最需要受教育的,恰恰是孩子的父母自己。
6 o( s) {; r  b1 m  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家庭问题。
+ ?4 x* W: w* k" l7 j& {/ j  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既在校长那里,也在家长这边。 1 T9 f. G! H, n: @( b1 B
  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2 [4 R) d: I& Y' a5 ~# ^  世界各国教育的竞争,与其看做是学校教育的竞争,不如看做是家庭教育的竞争。家庭教育的成败,同样决定学校教育的成败。国运的兴衰,既掌握在政治家的手中,同样掌握在家长的手中。为了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家庭教育。 0 T: d6 L" X' `7 t8 w
  "1+1新父母"行动,因应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与世界家庭教育发展的趋势,由在中国当代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卓有影响力的教育学者刘良华教授与张文质先生领衔主持,共同致力于探究家庭教育中的核心价值、努力破解令人忧虑的教育困境,使新家庭教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以型塑下一代新父母与新儿童。只有父母改变才能引发儿童的改变,只有儿童改变,中国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6 w1 a0 r* V- X2 y9 J7 r. E0 f  "1+1",就是教育专家和名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
. T- a* h1 a" e- Z/ k8 H  "1+1",就是共同致力于缔造更健全的社会与更健康的家庭。 5 [+ m5 V% ]9 k
  "1+1",就是新家庭教育理念与行动。
/ c, U- f0 s! p" d        代序(2)
6 ^7 Z1 Q9 m$ w1 h  "1+1",就是学校与家庭的携手共进。 # q& y* S; t" x  R
  "1+1",就是父母与儿童至真至诚的情意。
" ?! }" E1 c4 h2 ^6 F2 u9 S  "1+1",就是父母与儿童的相互润泽、相互成全。
6 b' f: O# T: \9 R( d6 M  "1+1",就是新父母与新儿童。
. |$ N, E. B8 j2 i4 ~, \  "1+1",就是有爱、有梦、有未来。 ( W4 ^5 C- i4 L* B

/ V: }- E( }' @* D/ Z7 x卷一(1)
- E, L1 t4 I5 f; e# [  {' L) l ' T. [% U5 u7 `! g
  ■ 征人启事,寻找一个好母亲
# @& p$ n  [3 `0 ?7 S  r  ■ 太太怀孕,我发现满街都是孕妇 & f* s3 G  c4 b) m/ A1 n; c. O
  ■ 孩子唤醒了我们身上的智慧
- c7 M* l$ W; `3 }, b9 ?/ G  ■ 我长了一张生有女儿的脸 3 C. L5 R0 R4 o$ c( E8 G; a
  ■ 让"坏孩子"早点结婚
9 y( Q6 M- n+ V  + ]! ], o6 A. s  D4 E! G
  ■ 征人启事,寻找一个好母亲 0 q6 M# ~" W  L& z5 }4 u3 C* V
  我今天讲的总的主题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要想改变孩子,所有的改变首先都要从父母开始,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孩子就可能改变。通过父母的改变,家庭文化的改变,一个孩子就可能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孩子不能选择父母,他拥有什么样的父母,是他命运中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作为父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能够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实在是孩子的一件幸事。所以我思考的主题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今天我们怎么做父母"或者是"今天的新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
! n( s& J; C5 R& E1 W  我第一讲的主题是"孩子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我的一个身份和在座的不少朋友是一样的,我也是一位父亲,我的女儿张格嫣予今年已经18岁了。在这18年时间里,我从事过很多的工作,在不少领域费心地投入自己的研究,但是在我看来,可能最要紧的工作就是养育孩子这件事。我实在无法说出还有什么工作比这更为重要,更需要我这么劳神用心。有时还会这样想,为人父母,真是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你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谁能教你做得更好啊?
# F. O9 h# o% a+ O6 I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雪莉•卡特史考特还曾戏拟了一则"征人启事",要寻找一个好母亲。她的方式有点夸张,说的却是好母亲最重要的品格:
5 u# P" J: A6 i4 W% L5 {  有耐心,愿意牺牲、奉献自己的身体(如果是领养,则不需要身体)来创造、孕育、滋养、指引、照顾一个新生命。一定要能胜任极端繁重的工作,职责包括关爱、支持、发展自信心,指导、辅导咨询、老师等。需要有做家务事的经历,不限领域,包括:清洁、烹饪、洗衣、熨衣服、缝纫、保姆、司机等(或可以安排其他人担任类似工作)。工作前景:与人分享喜悦与失望,庆祝所有的第一次,仪式的传承,在合宜的时机传授智能,在恰当的时刻做训练。应征者必须温柔,坚强,聪明,有趣,热爱教导与学习,能安慰人,有同情心,值得尊重,不畏艰难,最重要的是要很有弹性。完美主义者勿试。
. R& c- s  s, X1 `1 l4 r  你看这位雪莉•卡特史考特所要求的,哪里是个母亲,简直是个圣人了,也许好母亲就是这么勤勉、多才而又要克己。好的母亲、好的父亲总是极端稀缺的,成为好父母看来实在不容易。
1 L9 J. F* L* {9 Q  这一点,作为父亲的著名作家、画家黄永玉先生的表达同样令人难忘:"孩子是我们的甜美,也是我们的悲伤,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心。"我还要接着说,为人父母其实就是怀揣梦想和责任,把孩子的生命带到远方的人。 3 B; y  K8 c. y5 a# {1 N
  孩子的未来在父母的手心上。 ' Y( |5 K3 O* Q
  ■ 太太怀孕,我发现满街都是孕妇 . f9 D" ^0 B* d( \
  当我太太怀孕以后,我一上街就发现满街都是孕妇,这种感觉非常奇怪,因为原来你走在街头是不大看得到怀孕的人的,不是街头没有,而是你的眼睛好像被其他你想看的东西"遮蔽"了。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你不再熟视无睹,不再视而不见,有人夸张地说, 在一个热闹街市,大概每隔50米就会走着一个怀孕的女士。当你的太太怀着一个你最珍爱的生命的时候,你的眼睛似乎也装上了一个特殊的视力器,你首先要看到的就是和你太太一样幸福而行动有点不便的人,她们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突然一个个出现在你的面前。同时你还会变得特别的敏感,3 z: V" e% r, I5 I+ r7 G, M4 H' \1 X
走在街上,任何的危险所在,或其他不安全因素,你的反应同样会比平时敏捷得多,好像一眼就能看得到。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更是一种文化的本能,保护孩子,关爱家人,不需要"讲道理",你所受的教育、形成的文化会自然而然地"指挥"着你的行动。
' o& e' `  A& C+ F6 }  d. B  等我孩子出生以后,我每天最为关心的往往就是天气变化。那个时候,了解天气动态不像今天这样方便,只要上个网络随时可以查询,或挂个电话也可以了解具体的天气状况。那时最主要的是要等电视里新闻联播之后天气预报,因为我基本不看新闻联播,就变成要守候着时间,等到晚上七点半了,赶快打开电视看看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关心气温的变化成了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人的身体中大概有各种各样的"责任的时钟",到了某个因为具体的需要而被确定下来的时刻,它自然就会响起来。所以也可以说爱即是一种付出,当你坚持着这样的付出时,爱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当然这样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完全被动的给予。当你充满爱意地去做一件事情,你哪怕只是为了给孩子洗一个杯子,洗一件衣服,有没有情感贯注其中,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件事情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爱,这个时候就是对平平常常生活的照亮,它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回馈,我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人活着最重要的意义与最大的快乐。 有一个教育家曾经写到:在一个好父亲或者好母亲身上总是父性和母性兼而有之的,你呵护自己的爱人与孩子,怎么细致都并不为过。不要担心别人议论你不像个男人或者过于婆婆妈妈,人性的闪耀一定是美的,即使不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理解也不要紧,它闪耀之时就是价值,你所爱的人会受惠的,当他们受惠时,你自己也在受惠。
: b; {# ~- Y+ H1 ^8 X ) H6 b5 u# M% I' ^& j1 h
■ 孩子唤醒了我们身上的智慧 6 J! |  `; `& e1 A
  人身上很多智慧储藏在那里,如果不用,不及时加以训练,这样的智慧也是会慢慢减少或丢失的。比如说你看街上的一个孩子,你大体可以判断他有多大年龄,但要具体到几岁甚至几岁几个月那就非常难了。也许可以这样说,只有那些特别用心于自己孩子一天天成长的父母,他们才开发了自己身上这样的观察和判断的智慧。我想说一句玩笑话,如果你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孩,你对他年龄判断误差越小,大概你在自己孩子身上用心就越多。人有很多的能力,你不必刻意去培养,因为有的能力是属于大脑的,有的是属于心的,属于心的,心尽到了,能力也就会- G. W% j$ d3 r+ B- t0 d( Y% }) D
有了。以前常常有以工作或所谓的事业为最大责任的父母,长期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回家时甚至与孩子彼此都无法辨认了,这样的故事在我看来,大体上都让人有些心酸,有的甚至就是人间的悲剧。 " H; `8 D: p0 }
  我的女儿生下来以后,一直体弱多病,我们几乎半个多月就要送她到一次医院。孩子的童年是围着医院打转的,我记熟了我居住的城市大医院、专业的儿科医院所有名医的名字,还包括有些名医的家庭住址,名医在医院之外各处诊所的坐诊时间,现在18年过去了,就是讲座这会儿我还记得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可以说,你孩子如果成长不是那么顺利,父母的心也会变得"轻" 得多--因为疼爱,所以慈悲,从孩子身上你就可以看到,生而为人,从来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即使你付出很多爱很多用心,但你并不一定就能完全把握孩子成长的轨迹,把握孩子1 r7 V% X% ?3 j& k+ q* H
生命成长的状态,每个生命都蕴涵着神秘性和不可知性。我们用心于他的点点滴滴,陪伴他每天的生活,其实就是作为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8 k4 i5 c& e  P  如果要把以上我从自己孩子成长所得到的感悟概括一下,就是你有一个孩子之后,你看世界,你看人,你看生活,你看自己的目光都在发生变化。你有时候会以父亲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有时候你甚至还会以母亲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当然更多的时候你也会以孩子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似乎可以这样说,当你又变成一个孩子了,你才会更能理解孩子,疼爱孩子--也正是你以这样不同的目光去看世界,你用这样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人,你用一种慈爱的心肠对待自己的孩子,所以18年,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相貌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这个变化又不仅仅是5 @3 ~9 ]! s/ |# H
年龄增长所造成的结果,这里也有孩子的功劳。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我长了一张生有女儿的脸
: Y9 {+ J+ O7 \1 [- K2 H8 ?  I  前年我到湖北讲课的时候,有一个报社的记者一看我,就跟我说,张老师我知道你肯定有一个女儿。我感到很奇怪,我说哪里能够看得出来啊?她说,你长着一张生女儿的脸。我说难道人生男孩、生女孩还有一个不一样的脸吗?她说其实不是,而是你有一个女儿,你就会有一种对待女儿的态度,日久天长,你脸上就有了一 种家里有女儿的那种更柔软、更慈祥、更安详的表情,这种表情日积月累,虽然你不知道,但是在你脸上会慢慢地呈现出来。大家看一下,我是不是长着一张家里有女孩的脸啊? ( E- z- N9 E- G1 M& y( ?
  大家的掌声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当父亲的一个褒扬。说实在的,我光是载孩子上学,一辆自行车就载了8年,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我写文章时曾把它形容为"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载着最珍贵、最心爱的女儿"。早上出门时,孩子往往是兴奋而沉默的。晚上回到家则是疲倦而多语,我总是鼓励她说话。无论说什么,你用心听、认真回应就好了。也许可以说,当孩子小的时候,你多和他说话,等他长大了,你才知道怎么接着和他说话,才能自然而又亲切。学校里发生的一切,班上有趣的事情,他喜欢的某个同学,孩子的校园生活和你对孩子的关注美好地
, `3 s% L6 J  S8 q9 y交融在一起,你陪伴孩子 "早出晚归",你收藏了孩子成长中生动的点点滴滴,即使这样的日子有点艰辛,但一定也充满乐趣,而且,你和孩子的关系越亲密、越自然,你对他的影响就会越为广泛,你能够改变、改善、帮助他的地方也就越多。另一方面,这样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不但是你在改变着孩子,孩子也在改变着你,潜移默化、潜滋暗长。说起来,人身上不但眼睛骗不了人,俗话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连人的面貌、神情也骗不了人。人的面貌、神情也是一种文化,是人内心状态、教养状态、生活状态的呈现。可以说如果孩子成长得顺利,父母的神情
1 ^/ c) D" l3 m: J中就会少很多的焦虑和疲倦,孩子的性格越是平和,父母的精神状态也就越是从容稳定。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他也是为我们自己的改变而到来的。实际上,一个人只要用心,就会有所发现,一个人只要有注意,就会有记忆,一个人只要有责任, 你其实也就会有能力,我们的很多能力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任何一个为人父或为人母的人只要能够不断地认识到这个来到世界上的孩子,对你而言是多么的重要,而你对这个孩子的成长又是责任多么重大,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当了父母,你的整个人生就被改变了。
' D* I/ j( s8 z( T3 f: F3 ]
7 F4 F# C; B3 Y! h* x% K' b  n' G■ 让"坏孩子"早点结婚
0 A, p: ?- z& A3 h  M: R  在我乡下老家,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年纪比较大了,比如20来岁了吧,还不太懂事,老是犯些傻,好像长不大似的,大家就说"让他结婚吧,等他结了婚等他生了孩子,他马上就会成人了"。实际上每个人真的结了婚生了孩子,他都会发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现在无论对家庭、还是对孩子,他身上的责任都太重大了。他不长大还真不行。 # w; ]- P  k6 K" u5 |! d+ e
  一个父亲或者一个母亲,他的一言一行,他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他为生活与工作所做出的任何决断,自然不仅关系到自己的未来,也肯定关系到整个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孩子的未来。我就发现自己成了父亲之后,无论每天在哪里,每天有多忙,总是会想到自己的孩子,想到自己孩子成长的问题,想到自己身上担负着养育孩子责任的问题。也许我可以略加夸张地说这个18年来我最欢心的事情就是自己有了一个孩子,最沉重的事情,也是有了这个孩子。
; e; Z1 |$ u$ R4 ^4 `  你一定需要有一种思想准备,有了一个孩子之后,你的整个生活的轨迹是要被改变的。特别是孩子出生后的二到三年,你甚至根本不能希望有自己的爱好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因为你的被改变几乎就是无条件的。你的时间都掌握在孩子身上,如果有可能,在孩子三岁之前,父母中至少要有一个人,一天也不要离开孩子,你陪伴孩子越多,孩子获得的对"爱的确认感"就会越为强烈,由此产生的安全感会更为确定,这一切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可以说,生了孩子又不想承担养育责任的父母,其实也是心智未成熟的人,这种"未成熟"和"不愿成熟"的状态对孩子而言都可能是一种可怕的灾难。这是从大的方面说。
$ D0 |: f; z! e4 o0 b$ V8 D  从小的方面看,越是婴儿时期的孩子就越为脆弱,需要悉心保护,这样对孩子的保护也是无条件的。比如半夜时,无论你多疲劳、睡得多沉,孩子突然哭了,孩子突然发烧了,或者发生了其他你意想不到的情况,你总是会像定时闹钟一样,在那一瞬间就醒过来。可以说人的身体里都有一种感应器,内在的一个警报系统,它是由孩子控制的,它是由爱和责任所控制的。与其说我们是被孩子吵醒的,不如说我们是被"唤醒"的,我们身上所有的父爱、母爱都是被唤醒的,当孩子来到世界上,我们成了父亲,成了母亲,才渐渐明白养育孩子其实是一件最难的事情。
1 Q+ p8 s% J: K  我说的"让'坏孩子'早点结婚"是一个比喻,其实结婚、生孩子都不应该太早,这一点不是从法律意义上说的,而是从文化意义上。一个人应该心智比较成熟时再生孩子最为适宜,也就是成熟会帮助我们克制烦躁、恐慌,成熟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为人父母,却没有责任意识实在是个灾难。常有人说晚生的孩子更聪明,我也相信这样的说法,我相信的不是这句话的"科学性",而是你到了壮年,一切条件都已具备,非常渴望着有一个孩子,有了孩子之后,你又有足够的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这个孩子自然会成长得更好一些。
, \) R# A7 ^. d$ q. ~! U- `! \  7 ~9 X; A- N) P0 `  e
卷二
& W& y! e  k' F. a & r: Q( w" g8 ]
  ■ 天底下有三件难事
; K% z; I1 E; K  ■ 深度焦虑的一代--做好父母比做好自己的工作更难 2 j1 w- @( F+ m7 ~
  ■ 你担心过孩子会自杀吗
* p7 T% ^; `: X: Z8 G, t  ■ 我们可能连改错的机会都没有 ( L9 P' ]" A# S0 n, N3 K+ H6 ?
■ 生个孩子,生出了很多问题 9 `: Q# s1 o. w0 n, H+ e) G4 p5 q, v
" `+ x" e8 c6 u6 u, c+ F6 _- y; S
  ■ 天底下有三件难事
% v8 P, w; Z- p; l  这句话其实德国的哲学家康德也说过,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说过。康德说管理人、教育人都是最难理解的事,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家,又加了一条,就是做心理咨询工作也是一件难事。其实所有的与人相关的事总是困难的。难在哪里?你说你怎么才能理解一个人啊?你说对孩子要尽心到什么程度才算够了?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你说把孩子培养到什么样程度,才算培养得好,你很难说出来。同时弗洛伊德认为你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另外一个人做决定,这是一件非常有危险的,也是不可靠的事情。有时候一个人,包括我们现在,我们要认识自己,
& B; t2 j+ F8 v$ T其实都是很难的。有时候把握不了自己的情绪,有时候你不敢作出决断,有时候你犹豫不决,有时候你担惊受怕。
. B8 h: Y' ^0 v; i) b' k6 Q  这样的思考大概有助于我们避免过于想当然,过于武断,过于强势,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文化姿态具有直接、深远而深刻的影响力。有时我们的麻烦在于太不懂得做父母了,我们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职业训练",做父母完全是"无证上岗",但最大的麻烦却在于,一旦上岗了,我们却以为自己可以理所当然地做父母,这一点往往也是家庭冲突、甚至造成家庭悲剧的核心原因。
5 s. I- D+ Y' T- k7 V% d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父母,还是能够理性地意识到,无论我们为孩子做什么样的决定都充满了可以见到的和还不可能预见的风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也就要生活在各种危险中,现实让人忧虑,未来更让人忧虑。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忧虑他的健康,大一些,我们忧虑他的学业,更大一点,我们忧虑他的未来。这里的健康、学业与未来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实它们都可以无限地细分下去,这样的细分触及生命成长的所有方面,对任何一个人而言,所有的成长既是"整体性"的,又是各个方面的--成长总是细节的、具体的。孩子使我们的心很"悬"。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深度焦虑的一代 2 ~, F4 E, N) p( v" x& Z: N  o* w
  --做好父母比做好自己的工作更难 0 ?* p6 f- Y! m" X: ?+ L
  这样的"整体性"和具体性构成了天底下父母们巨大的忧虑。不只在座的各位朋友有,台湾天下杂志社的《康健》杂志,在2008 年曾做过一个调查。(调查表略)我也在山东、上海、四川、福建的一些中学做过一些抽样调查,大家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忧虑是多方面的,而在台湾大概有55.8%的父母认为教育子女要比自己所从事的任何工作都要困难。在我调查的那些学校,因为面对的是初中和高中学校,父母们的忧虑指数更高了。认为教育子女比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困难的初中学生的父母达到了70%以上,高中学生的父母竟达到了92.7%。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越大,父母越会觉得自己越难以"掌控",这一切来自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巨大的压力,对未来的忧虑、亲子关系的恶化,于是茫然感、无助感、紧张感成了家庭中四处弥漫的文化。 . ]; B8 J5 M$ M" F
2008年上半年,我到山东济南某校做家庭教育的报告。这所学校是当地的名校,学生的父母大都是大学的教授、政府官员和成功商人,平时有不少所谓的成功人士会对学校和班主任的工作有些不以为然,在家校沟通方面情况欠佳。那天也不是休息日,学校通知的是晚上六点半开始做讲座,很多家长是一下班就饿着肚子从全城各处赶来的,六点半之前,人就全部到齐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大家就在灯光昏暗的操场,坐在孩子的小方凳上听讲座,无人说话、接电话、出去方便或早退。后来学校的老师说为了这次讲座,校领导都捏了一把汗,生怕这些家长也像平时一样不给学校情面,中途人走了太多,让讲座者难堪。我说,其实我在全国各地的家庭教育讲座,听众的认真程度都比较相似,大家作为学生的父母,都是心怀忧虑的人,在很多家长"不给情面"的背后,恰恰是一种对自己孩子成长的深度关切,只不过有时候由于诸多因素,这样的关切表现得有失分寸和理性。作为学校当然也要充分地理解作为深度焦虑一代--学生父母的处境。
: N3 p! }5 v1 E" B! F( y6 P
& Z4 u& j, |! F. A- p■ 你担心过孩子会自杀吗
  U" ?% e* k, F2 ^; w8 P. g; y  但是,我们既忧惧于孩子的未来,却往往漠视、回避他的现在,比如也是在这所学校,我来做报告之前,对学生和学生父母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学生问卷中有个选项是:"你想过自杀吗?""你曾经伤害过自己的身体吗?"学校出于种种顾虑,在征求部分家长和教师意见之后,把这项内容都删除了,主要原因,还是担心这样的问题会"诱发"学生的自杀倾向和自我伤害行为,我们真的讳疾忌医啊,我们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宁愿把眼睛闭起来,好像你看不见这件事就不存在,你听不见这件事也不存在。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平均每天就有560人自杀,每2.5分
% F/ c3 D9 u" G* `1 m. P钟就有一人自杀,每年自杀身亡者达到20余万人,占全世界自杀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其中,15 岁至34岁的青壮年自杀已占到青壮年死亡的第一位,中学生中想到自杀的有23%,有自残行为的也超过20%,同时自杀行为还有不断往低龄蔓延的趋势,同时农村穷困地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自杀现象也在加剧。其实还有什么问题比生命问题更重要呢?还有什么问题比孩子健康、乐观地活着更重要呢?我们如果既忧惧孩子的未来,却漠视现在,同时又把父母自身的各种忧惧变成对他现在的增压,那么对青少年而言,确实会使他生活在各种可怕的危险之中。 / M" Z* t0 N& z' G, T
  每个父母难道不应该每天都关心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吗?不要让孩子的"学业"完全遮蔽了我们的眼睛,不要以为孩子"读书阶段"学业就是他的第一要务,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就"没事",灾难总是落在别的地方。有些"乖孩子""好孩子"往往会出大事,看似突然,实则在它萌芽阶段,父母太不重视,太不当一回事了。
6 L4 _2 b% p2 i/ O: w5 E■ 我们可能连改错的机会都没有
: q0 H- z3 t8 `3 j- b+ g5 v* K  现在再回到前面父母认为教育子女要比从事自己的职业工作更难这个话题上来。 4 n6 D6 S6 t1 b$ \
  这个"难",其实也说明中国今天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责任感使人忧虑和沉重,是责任感使父母们发现孩子教育一旦出了问题,你根本无处找"替罪羊",就是有替罪羊也于事无补,因为养育孩子的责任本来就在父母身上,孩子出了问题,首先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同时我们还发现,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 o- g: X0 S' I& V
  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不是说只有孩子教育成功了,才能证明你一生是成功的,也不是说教育孩子方面出了问题,你个人事业方面的成功就毫无价值,而是,你在教育孩子这一同样重要的事业上一旦出了问题,你其他所有方面的成功都无法补偿孩子教育失败所造成的那种挫折感、伤痛感,同时,人生是无法重来的,这样的挫折感、伤痛感还会成为一种终身的愧疚。 . m' S; K8 y  O  ?
  这里我还要作个强调,所谓的成功大概就是"健康第一,幸福第二,品行第三,个性第四,学业第五"。首先致力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追求人生的幸福,有好的品行与操守,这些都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 M2 w6 k+ p  a4 {3 I8 ?! _4 {# f 
' K6 G/ I3 K* G ■ 生个孩子,生出了很多问题 $ g1 N9 h. ]1 P9 c- g1 k
  我们在当父母之前,已经拿了很多证书,包括特别重要的结婚证书和准生证,但可以说,尽管我们也可能学过一些育儿的书籍,有些直接和间接的带别人小孩的经验,但是你总是会发现,一旦自己的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经验都要重新接受考验,所有的经验也可能对不上"这一个"孩子,所以大体可以说当父母总是从手忙脚乱开始的。 - E; X, w+ I- m/ a$ K: U
  比如说给孩子换一个尿布,给孩子洗个澡,其实都是一个有点困难的事情,没有当过父亲的人,你试一下看看,没有当母亲的人你甚至连抱孩子的姿势都是不对的。福建有个很著名的女诗人,曾经说过她的孩子出生后,她大概有一年时间什么事都不关心,最关心的就是孩子每天拉的大便的成色,因为这个颜色里面她可以观察到孩子的健康状况,及时地对孩子的饮食、穿衣等等做出调整。她说得很风趣,也是每一个父母都做过的事情。孩子一出世我们就生活在忧虑之中了。加上今天这个社会变化节奏实在太快了,比孩子的健康更让我们忧虑的是,社会变化节奏太快,很容易让人失去方向感。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想我到底该把孩子往哪里带啊,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成功呢?像哈姆雷特的那句著名的台词那样,"是死是活,这是个问题"。生个孩子,"生"出了很多问题,"生"出了一生的问题。比如,我碰到不少父母,会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张老师,我觉得我的孩子太老实了,我说孩子老实是缺点吗?但是我们很多父母在今天这个变幻莫测、危机四伏的社会,他真的觉得老实就是缺点,好像我们宁愿要把孩子培养得更像坏人才放心似的。不过也应该看到,由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复杂背景,所谓民主型
5 [, X; ]$ }3 A的家庭,往往由于家庭与社会的不对接,孩子成长的风险反而要大得多。我说的这一点并不是希望不要致力于家庭的民主建设,我思考的是,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我们也要明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是很慢的,教育要想超前很不容易,有时所谓民主型的家庭,往往由于家庭与社会的不对接,孩子成长的风险反而要大得多。只能保守一点,让孩子先适应社会,有生存能力,有发展的空间,这样他可能在学校和社会会少受一些苦,成长的代价会少一些。
; \! H8 D/ v: Z) X7 X* n! w* q! ?  但是无论你怎么"准备"不足,这个孩子总是已经来到世界上了。我也是这样,当太太怀孕之后,一方面是忧虑,另一方面则是期待。还有一件很难忘记的事,现在也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今天还记得非常清楚,孩子出生的那天凌晨,我和我妈妈守在产房外面,我看见我妈妈坐立不安,忧心忡忡,我就问了妈妈一句,因为我老家在农村,现在又只能生一个孩子,我就问了我妈一句其实很傻的话,我说妈妈,现在孩子就快要出生了,你心里是不是特别盼着生个男孩儿啊,没有想到妈妈听了非常生气,他说你看你是我儿子,都二十几年了其实你并不了解我,
* a5 ?; ?' q* H5 h1 ^你妻子怀孕之后我一直担忧的,只有一件事,根本不是要生一个男孩还是一个女孩,而是要生一个健康的孩子。我相信妈妈说的其实是普天底下,所有父母、祖父母一样的、最重要的心声。) ]/ d( N6 E% K- j; ^- Y
妈妈的话让我欣慰,也让我很不好意思,妈妈没读过书,一直生活在老家的小村庄里,但没有读书不等于没文化、没见识,也不等于没有自己对生命的期待。 9 z5 T6 @% f4 q# `% G
  --------------------------------------------------------------------------------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 c/ q; x8 D0 g* Z9 l1 \$ W
  卷三 & h# D' ~$ h+ K
  
( v) J% a' L$ \) H7 x) k1 `6 L9 z7 I  ■ 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 * p9 T5 J4 z8 ?$ w& L# t3 [6 ~, M8 k
  ■ 我们身上有多少改变不了的东西 4 X7 t9 b. \% b
  ■ 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 ^- v' E  g) r4 u, t% Q2 S$ A3 |
  ■ 铁是铁,钢是钢,不要"恨铁不成钢" 7 x; m: L5 j* \$ o7 X3 R
  ■ 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是天才 7 f5 }" T2 {) l+ a* j6 P
  ■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 V  ]8 a4 @+ D* t
  
  _" j: q" ~1 ]9 b  ■ 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 5 x: D* E3 W/ a, Z4 t# D- Q
  不过,我们无论怎么期许这个孩子,希望他能够生得健康、健壮、聪明、漂亮,成长得顺利,但是任何一个孩子生下来,其实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什么意思?任何一个孩子生下来之后,你都会发现,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完美无缺的人,也许只有在童话中、在神话中、在幻想世界里才有尽善尽美。比如大家看我是个矮个子,有人可能要把我称为几等残疾,不过如果不和别人作比较,我也不会觉得自己太糟糕,但是一跟别人比较,就会发现自己确实长得勉强了点。这样的比较,其实可以在各个方面进行,只要一作比较,每个孩子都有短处,也都会有长处,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目光看待这个孩子,所以,也可以说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你的标准才是最大的问题,社会的标准才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6 h/ j/ [- c: V/ r( }
  ■ 我们身上有多少改变不了的东西
- c& V/ T6 [$ S  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一个孩子出生后,他身上有很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给定的,比如出生在什么家庭、什么时间、什么国度、什么地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你一生的因素。又比如,我刚才提到身高,可能遗传所起的作用就非常的关键。像我这样的人,如果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的话,可以选择乒乓球、体操、举重等,根本没办法选择篮球、排球这样大个子的游戏。你看姚明,他是中国新一代运动员的杰出代表,身上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品格,但是要说到起核心作用的还是他的身高。我相信他一辈子都会感激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一辈子也会为自己的遗传优: e  b# M$ z! b4 u; i
势感到自豪,正是因为有了身高这份傲人的优势,姚明才踏上了通向荣誉、财富、影响力的卓越之路。说起来,这样的"给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给定",比如像我母亲所关心的"健康与健全",其实正是遗传里面更让人紧张、揪心的东西。一个孩子生下来,"什么也没多什么也没少",至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命的某个水准线,这样的水准线我们进入了,可能你觉得没什么,但是对那些身体有残障的孩子而言,他为了达到普通人都习以为常的水准线,不知要多付出多少倍的努力啊。身为父母,我们目光既可向上,也要向下,要珍惜孩子已经具备的,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正常的普通人,恰恰就是一种努力的方向。
/ J7 o& i' N1 U6 ~! ~& j  在我们身上,除了刚才说的这些"给定"之外,我们的智力状况往往也受遗传巨大的影响。这些既包括我们智力的总体水平,也包括我们的具体智能分布状况,比如像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所说的人的"多元智能",它既强调人的智能其实是在不同的领域分布的,又指出人的智能其实也都是有长短项的,类似于"上帝关上你一扇门,就会打开你另一扇窗户"。当然你从遗传中所获得的智力状况,往往决定你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以及你能够达到的高度。按照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观点,这是一种生命的"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天生如此,不是外力所加予的,
# H1 O6 R" w% i' \% ~2 ~. m8 r也就是你生下来身上所具有的东西是最重要的。
3 B: K6 }% ~' q& q. L# M  每个人有了最基本的身体条件、生活条件、教育条件,你身上 "自然"有的潜质就能得到发展。但是,真正的问题却是,我们作为父母,如何去判断,如何去抉择与帮助呢?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既不理解,也缺乏期待,更缺乏鼓励,因为我们不明白孩子身上到底具备了什么潜质,这些潜质又将怎么发展,我们对待孩子最好的方式又是什么?
* C" L; [! x" ]( v2 A. U6 a" Z$ i% L   我们往往只会作最粗心的评价,也就是看你的成绩是多少,做简单同时不太负责任的比较,比如有时孩子成绩不佳,你一看某某人的孩子,他父母受的教育都不如我们,成绩怎么比我的孩子好,或者人家读一遍就会了,你怎么读十遍还不会呢?其实在会与不会背后,都有每一个生命自身的秘密在里面,有的光靠勤奋还真不能解决问题。 # J: r/ Y* ]6 F& Q9 [) {' t0 b
  ■ 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4 g: q( R1 y8 P( V/ Q
  我们在很多学校的墙上都可以看到一条爱迪生的格言,叫做 "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这个格言所强调的意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就是所有成功都是勤奋努力的结果,只要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而无数成功者的事迹也在不断地佐证着这句格言,以至很多不成功者往往要承受双倍的痛苦,一方面是不成功的沮丧,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对自己还不够努力的自责。我女儿读初中时就对她妈妈说过"我为什么这么努力了,成绩还不能提高"这样的话。让人想不到的是爱迪生的这句格言,还有另一半,他说的是,"但是那1%的灵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他不是和大家开玩笑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啊?他强调的是人身上那个特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具备这个特质,那么你在这个可能 "不属于"自己的领域,哪怕再勤奋,你能够获取的"荣耀"大概也极为有限。这一点,真是最大的麻烦,也是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困惑所在。现实情况常常是,只要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父母、老师、学校、社会所要求的那个标准,你很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不努力、不勤奋,就是孩子的努力还不够到位,其实这样的评价貌似很公正,实则忽视了个体差异,忽视了每一个人身上很要命的生命秘密。当然,有的时候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那个"1%的灵感"它本身也是变动不居的,可能在某个阶段,它是混沌一片的,而到了另一个阶段,它则是灵光闪现,一下子豁然开朗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好像就是发现和等待的艺术。像华人世界最杰出的电影导演李安考大学考了三次,最后上的是家人并不满意的艺专。而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天分也并不表现在童年时的语言发展上。这样的迟缓,不在状态其实也不是什么特例,也许每个人都有他的短处,都有他找不到感觉的领域,尤其在童年时因为作为父母你什么都看不出来,你特别没信心,因而他任何的短处,或者不适应学校,不适应学习之处,都成了父母最大的焦虑。说起来,任何发展不平衡、任何的迟钝之处,在今天非常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和评价体系中,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一种痛苦。我们总是太急了,我们太不愿意给孩子等待的时间了。我们总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化成了孩子的焦虑。
/ _6 b/ s( j, m0 e# S  
% Y) H* U) D! r( r; ?: S1 X  有一次我到广州一所学校讲生命教育的问题。讲完课,是学校的一位副校长上来做小结,那天她特别激动,流眼泪了,说是非常感激我。感激我什么呢,因为这一天下午她正在家里和孩子作斗争呢。孩子背一首古诗,背了一个下午还不会,母亲在边上早就听会了。我想这样的事在生活中也是时有发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评价。一个孩子,他背了一个下午的古诗还背不下来,你首先不能说他不用功,甚至也不能急着说他不用心。他的不会一定有他的问题,就好像一个机器的螺丝可能没拧紧,某一个小的窍门没有被打开,某一个灵感的闪现点没有被点亮--这一切要是他自己能知道,能改善就好了。可是问题恰恰在于这样的"知道与改善"正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有时也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对父母而言,不是生气,不是责怪,更不是失望和恼怒。好父母就是有耐心的人,等待孩子思维的觉醒,鼓励他的觉醒,相信他,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总是保持自己的信心,即使等不到孩子真的"觉醒"的那一刻,也不泄气。 - P6 P/ e/ Z8 P" J
  ■ 铁是铁,钢是钢,不要"恨铁不成钢" ( g6 l8 G1 }( c' z" l2 c8 V9 B' v0 `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很生气地对孩子说:"我对你,真是恨铁不成钢!"其实铁是铁,钢是钢,这个铁是没办法变成钢的,而且铁有铁的价值,你也不要把它变成钢,可能铁好不容易变成钢也是废钢,也是派不上用场的钢。教育中有不少悲剧就是 "恨铁不成钢"造成的。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最后变成白天鹅,最重要的不是靠勤奋刻苦,而是它本来就是一只小天鹅,只不过生于鸭子窝里,被人误以为是一只丑小鸭。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我们的孩子就是一只丑小鸭,我们也应该努力帮助他成为健康的丑小鸭,快乐的丑小鸭。
3 o/ c1 T( R- |6 E7 u( g) m1 \  可以说,作为父母,理解孩子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解了才有同情,才有慈悲,才有勇气,也才有以无限热情接纳孩子的信念。
/ M* K4 c& L2 C1 v" Q" ]/ I  从太太怀孕开始,我已经和孩子一起走过十八年的生命历程,我思考最多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就是你要用无限的热情和期待,你要用无限的信任与关怀,你要用无限的细致与感恩去接纳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唯一的一个孩子,哪怕他很笨拙,你都要努力使他成为笨拙而又快乐的人,哪怕他发展很迟缓,你也要有信心和耐心一步一步地帮助他、鼓励他、关怀他,做父母也就是做一件不容易但最应该做的事情,即使别人做不到,你做到了,你就给了孩子更多的希望。父母用心多一点,孩子就可能胜人一筹。
! n1 s. `. i8 I! Y1 j+ G  ■ 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是天才
* f; Y; _0 ~6 }- w  下面我再接着说说问题的另一面。 & t- S4 ^2 N: z0 d
  今天很多父母也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会在孩子身上寄予自己太多太高的希望。不是只能生一个孩子吗?那么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是一个天才、全才呢? 8 D% q# ]- T6 b" s  |/ i
  既英俊,又富态,又穿着体面,又是一个出色的田径健将,又能一年赚一百万,是一个说话风趣的人,是一个讲究美食与生活享受的人,又是一个情场杀手,还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慈善家、政治家、战士,又是非洲探险家,还是一个"音诗作者"与圣人。但是,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生命的开端,这些截然不同的角色也许会被设想为具有相同的可能性。然而,要让任何一个角色成为现实,其余的或多或少都必须受到压抑。因此,那个寻找自己最真实、最坚强、最深刻的自我的人,必须谨慎地审查这份清单,并从中挑出一个角色来压上其自我救赎的所有赌注。所有其他的自我随即变得不真实……( 资料来源:[美]朱迪思•维奥斯特,《必要的丧失》,第32页,吕家铭、韩淑珍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 Q$ v7 ?& O  O. L  在孩子身上寄予希望越多越容易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会成为父母理解孩子的障碍。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无助于我们去接纳一个生命。 2 y, [  Z: E+ ^  [" ~0 R" ?# y
  每一个人都是遗传和文化的产物,每一代人都只能进步一点点。寄予希望太多,要求太严格,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珍惜和爱护孩子身上已有的,也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8 c9 Y0 n; n. x; b0 q$ p! G( v  我曾经主编了一本书,《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我发现有不少教师教育自己的子女很失败,做教师的孩子除非极有天分,要不然普遍比较压抑,道理很简单: * y& ~0 `# V/ q) K, Z$ @1 y
  几乎所有的教师在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所有的学生都要出色。
) f7 d: k8 @5 C7 l+ e  作为教师总是会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更严格。
* ?% P+ U$ A9 U$ C$ d9 C$ r' h  作为教师更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只是一只丑小鸭。 * s7 V% m$ j9 V! R# K0 a& \
  作为教师,面对自己孩子的落后与不足,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到有失面子。
2 F& D; y7 ~! d  下面让大家看一篇我的朋友雒宏军老师写的教育自己孩子的感慨: 5 Z- Q3 j1 r0 X1 i& C$ o7 `
有人说,在教育问题上老师是"灯下黑",对待别的孩子特别有耐心,特别好脾气;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心情和好脾气统统丢到了爪哇国,指导孩子学习,一遍还可以,两遍时声音就高了起来,到了第三遍,简直要咆哮了。我是教师,自诩脾气甚好,甚至对孩子的学习问题特别能想得开,希望童年时代留给孩子更多的是快乐,而非沉重的课业负担。也可能因为是教师,就逃脱不了这样的宿命,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也是"黑乎乎"一片。
6 r, e8 m( ?( q! a. \; r3 B9 J. W% I一个多月以前,女儿练习册上错题满篇,纯粹的计算题错的有十之五六,第一次看过之后,强忍了怒火,大声呵斥她去改正;第二次去改,仍然有错题,我将本子扔到了桌子上,让女儿自己检查,检查完了我再看。女儿沉着脸,眼泪吧嗒吧嗒嘀了下来,错就是错了,也没有什么狡辩的地方,只好乖乖去改。不是教师的妻子这时就会批评我,说我对孩子态度不好,只会训斥。
: P9 e: j8 {2 B4 j2 J5 L  O  一个周五下午,放学以后,女儿到朋友家里去玩,天黑了才回家,回家时却忘了拿书包。忘了拿书包,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准备明天继续去朋友家玩,一个是确实忘了。不管怎样,这一次我和妻子都很生气了,我让女儿马上去取。女儿的朋友家在另一条街道,虽然不算很晚,但是天已经黑了,女儿从来没有在这么晚的时候单独出过门。我有我的想法,做错了,自己去承担,也算是自然惩罚法吧。妻子虽然有些不忍,但是没有阻止,女儿含着泪水走出了家门。女儿出了门,我却不安起来,于是换了鞋,跟了出去,悄悄地走在女儿后边。女儿最后还是发现了我,扑到我怀里,嘤嘤地哭泣起来。我们一起去取了书包。 0 x0 z7 m7 Q, k% J9 f$ `" F+ }
  那段时间,想起女儿的学习问题,心里就隐隐地痛。语文老师婉转地告诉妻子,女儿写的字太难看;数学老师说女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还说话;因为不会读单词,被英语老师打了手心。我也想不通,文静、听话、成绩一直不错的女儿怎么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变成这样?看见家里气氛不好,女儿也乖巧起来,一回到家里,就像一只猫,乖乖地到小桌上做作业去了,可作业里问题依然不少。 + h% O6 v' C0 S4 V
  一个周末回到家里,女儿兴奋地告诉我:"爸爸,我都能把英语第一课背下来了。"说完,拿来了英语课文,让我看着,她背诵。确实不错,她真的背下来了。那一刻,我的心里却流泪了。我知道,女儿这是在尽可能地表现自己,讨好我和她妈妈,这段时间,我们都没有给女儿好脸色,话也说得不多。我们是否给了女儿太多的压力,她还不到9岁啊! ! Y  g; M, K( `2 B1 r
  我这里举的是教师的例子,其实很多所谓的成功家庭往往也会对孩子更为严苛。他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要么特别自卑、懦弱,要么就会特别叛逆。 5 q- n) o( {5 z6 g" F" r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从幻想到接纳的过程,就像我们要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一样,每个来到世界上的孩子也都有各种各样的可能,一次看似简单的生育背后,其实是一次重大的命运的考验。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2 L" i, q4 w; b; |- X) s1 ~  H
  为什么要问你准备好了吗?因为我们为人父母所做的就是一种生命的工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是最重要的,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你找到上帝跟上帝说,对不起这个孩子生得不理想,你帮我把孩子收回去吧。上帝肯定会说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次性给予你的,你只能接纳,你不能更换,也难于调整,你只能去面对,其实去面对就是一种责任,选择做父母就意味着选择了人生最重要的投入。按照我的说法,当父母就是一日为父,终身为父,一日为母,终身为母,你一辈子就是这个孩子的父亲,一辈子就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同时还可以说,一日为父,也是终身为师,也就是你成了这个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一辈子就对他有伦理和道义上的责任,孩子小的时候,你疼爱他、抚育他、帮助他、扶持他,孩子大了以后,你还要关心他、帮助他,包括对他的担心,其实也会贯穿你的一生。 " h: ]+ d/ u- I  w; L) h6 G
  几乎所有的儿童教育家都强调在孩子三岁之前,作为父母要全心全意地陪伴他、疼爱他。当父母的工作、生活、休闲与孩子的养育发生矛盾时,父母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孩子的"利益",要尽可能努力地站在家庭一边,站在孩子一边。 ! S" a0 V  j# d& ]! X
  实际上,也只有你站在孩子一边,你才可以成为一个父亲,你才可以成为一个母亲,你全身心地投入对孩子的养育,慢慢地就可以从你脸上看到更多的慈祥,从你脸上就可以看到对生命的柔情。你人生很多思考,会因为"这一个"孩子而改变。 ' M& _" E. @( ~9 i( C
  如果要归纳一下,以上我所讲的内容可以总结为:父母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而这个责任从孩子孕育伊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为人父母大概也是世界上唯一不可退休,难以找人替代的工作。
, L1 o- }( I; r. i  下面我们来看看教育学者子虚先生是怎样面对儿子成长过程所遇到的挑战的: 8 l. {. c6 A6 z  A8 m2 O
  直到现在,按照惯常的标准,我都不能数出儿子有哪些骄人的业绩。上小学了,一年级还好;到了二年级,考试成绩急转直下;五年级时,全班排名已经到了倒数第二。那些日子里,孩子在学校得不到好评;在家里,也没看到什么好脸儿。孩子很痛苦,我和妻子也很痛苦。
3 L1 y& |% I6 C9 k7 A* |: y  我不能接受我的儿子"学习差"这样一个现实。说起来,咱虽然够不上天纵英明,但在学习和工作中,咱一点儿也没比别人差过呀!都说"龙生龙,凤生凤",我的儿子怎么会差成这样呢?
$ M* t: m) j2 H; }# C% I( u4 |3 M' B更为要命的是,这种局面已经对我这样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学教师的 "职业尊严"构成严峻挑战。连自己的儿子都教不好,怎么有资格去教导别人的孩子呢? * ^  o: Z- }. B5 ~
  为了帮助孩子认真起来,与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痛苦而无望的家长一样,每天晚饭后,我和妻子便进入了"陪太子读书"的生活程序。
) o9 i( a* g$ F" P  陪读,即使没别的好处,起码让我开始了解孩子的学习细节。比如,做数学题时,上一步是"12",若要移到下一步,他就会写成"21",怎么都改不过来。眼睁睁看着,就是要错,没治!
0 ~- q, s3 n1 i6 K* V6 x  y/ C# n这样的时候,我往往会在旁边大呼小叫,幼小的儿子则在桌前战战兢兢。事后,我总是很不忍,可当时却又无法抑制。要不是有多年的教师生涯做底子,"笨蛋"一词都会脱口而出。 $ G7 n" ?3 r/ V( k5 w
  当时,一个设计师朋友给了我很强的心理支持。她儿子小学时,各门功课一塌糊涂,她与丈夫也经常是老师训斥的对象。初中时,孩子转到了我所在的学校,老师和学校对他的美术专长给予了真诚的肯定,给了他充分发展的舞台。后来,这孩子终于出息了,考取了美国最顶尖的设计学院,专业及其他方面都很优秀。她对我说:"放心,别紧张,父母不傻,孩子也傻不到哪儿去!" 7 s# r/ y6 t* R: x
  儿子上一步是"12",移到下一步,怎么就会写成"21"了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看得出来,不是儿子不想写好,他的智力也没有问题,可就是没法完成,就是要出错。思前想后,我开始在 "责任心"之外找答案。一段时间里,我和妻子疯狂地阅读各种有关孩子教育的书籍,妻子甚至读完了一个奥地利教育家有关儿童教育的所有著作。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了"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 这个医学概念。
: @9 r3 W4 V; f/ [! S% V  "感觉统合失调症"是当代儿童的常见病。原因是,父母都忙,孩子从小送托儿所,缺乏对自然环境的身体接触,也缺乏来自爸爸妈妈的拥抱。于是,身体的"触觉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这又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幸福。当时,国内只有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有这类治疗机构,但路途遥远,收费高昂,且不知疗效如何,送孩子去并不现实。研究了很多资料以后,我们决定选用"滑板训练法",自己治疗! 4 p* S4 c3 F+ U7 A7 e% z+ v
  所谓"滑板训练法",就是让孩子趴在滑板上,然后拉动滑板,快速绕圈。运动中的滑板,颠簸,极不稳定。孩子要想不掉下来,自然得"持续而本能地"调整其位置和状态。如此,他童年时由于缺乏"触觉感受"而遗失掉了的一些生理、心理本能,或可得到唤醒与强化。 2 n+ E* r# B. a: h* c5 L
  我们在一所私立中学工作,我的工作非常紧张。"拉滑板"的任务,妻子承担起来了。每天晚上,她都会和儿子到篮球场上去"拉滑板"。说真的,对书上所说的治疗方案,我们也没有经验和信心,但我们别无选择。从1997到1999年,在长达三年的日子里,风雨无阻。其间,孩子的考试成绩依然没有起色。我不知道妻子是用怎样的毅力来对抗绝望的,也许,只有爱才能对抗绝望吧! 妻子的爱心与毅力感染着我。自修医学,起码让我明白了一点就是错不在孩子。这样,我的心态就摆正了,开始有了一种父亲的慈爱。这些日子,孩子的学习成绩虽还是起色不大,但
( C/ ]7 W9 }. x; r/ o$ \2 f是所受的待遇却大不相同。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埋怨孩子,而是真心地同情他,帮助他了。在帮助孩子战胜"感觉统合失调症"的日子里,我自己也真正成熟起来。我在日记中写道:"知识就是力量,一种心灵的力量!" 2 Z7 b. _! o6 O8 |0 h1 S4 Q
   上了初二之后,孩子的学习成绩慢慢进步起来了。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他居然被老师选入了物理竞赛集训班。虽说最后他并没有参加全国竞赛,但这似乎已经证明了我们以前的努力没有白费。初三毕业时,他跨入了示范性高中。高一在普通班,做过班长。到了高二,他连滚带爬,终于考进了重点班。他曾用半年时间,入门古典吉他;打了一年篮球,打进了校队;做过学校电视台主持人,获得过学校"模拟法庭"活动最佳辩护律师奖,获得过全国作文竞赛三等奖。总之,儿子的发展,健康而正常。 ! I1 ~/ k* a/ G3 k' ?" |
  孩子成长的第二大助力,来自阅读。他最初喜爱的书,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法布尔的《昆虫记》。说起读金庸,我到现在还记得。那年过年前的一天,儿子说,爸爸,给我两块钱。我说,干吗用? 他说,我想假期读完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当时就给了他钱,让他去街上租书。妻子听见,急了,说,功课那么差,还叫他看武侠啊! 我说,我早就等着这一天啦!只要乐意读书,无论读什么书,都会打开一扇门,这是登堂入室的第一步。结果,儿子一发而不可收,还真是把金庸给读完了。 7 g& Q& i  H0 K. X: S" x9 E
  他读《天龙八部》仅用了两个晚上,且通宵阅读。我夜里起来时,看着他房间里的灯还亮着,那个高兴啊,简直无以言表。我还发现,这小子阅读速度很快,像我!我知道,一个人的阅读速度是一种天赋。阅读速度快的人,摄取信息的能力更强。他读的第一本通俗经济学读物,叫做《水煮三国》,晚上读完,激动得睡不着觉,早上,等我醒来,足足给我讲了两个小时,直到讲完整本书为止。 7 p/ A$ p8 @, s! m0 H7 E* j
  我很不信任中国教育,尤其是它的教材一一陈旧而狭隘。于是,我开始制订亲自教育孩子的计划。2001年计划付诸实施。每逢周末与假期,我家便成了私塾,我自己,自然是这个私塾唯一的教师;我儿子呢,自然是唯一的学生。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几乎每个周末,我都给他上课。说是上课,却并不尽然。因为我们是在完全平等的互动讨论中进行的,并不只是我讲他听。刚开始的时候。我讲得多一些;到了后来,更多的是他先讲,然后互相讨论。 , b, L4 B! I; ^2 ], g( l
  我们的学习内容,包括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也涉猎混沌学、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经济学的第一讲,是"索罗斯打败英格兰银行";心理学的第一本书,是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政治学,从辨析《硬球》中"零售式政治"与"批发式政治"开始;法学课程,从《美国宪法修正案的经典案例》开始;社会学,研读了法国人Jacques Gemet的《中国社会史》;宗教学,我们接触了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至于中国,更是系统学习,从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到韩非子,一直到现代的鲁迅、王小波,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更是逐篇学" ~- U# Y8 R  k4 l' k
习了。渐渐地,儿子会自己 "找食吃"了。读王小波,发觉王小波张口闭口提罗素,于是走近罗素,又发现了尼采。就这样,开了整整四年私塾,儿子的视野、思维与知识结构,便与其他孩子有很大不同啦! : C1 x  K9 r( w
  我的家庭充满着民主和谐的氛围,我和儿子的关系亲如兄弟。偶尔我会想,就算我此生一无成就,但我为我的孩子缔造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并且,以自己的奋斗、学识与人格,为孩子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心理和文化资源,就值得自豪,值得欣慰!(儿子目前就读于日本某大学。) ! `* D" b, m" t7 s/ _/ A, ~4 D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四 + }; r7 j* g+ ^
  ■ 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8 e. a1 W5 `( P3 y1 }8 |9 H5 |
  ■ 我的孩子会是莎士比亚吗 " Q$ `6 x% r; ?1 c2 t6 g
  ■ 母亲代表着安全
% _4 A9 O3 m1 c2 D7 b) }  ■ 全家一起吃饭,孩子更优秀 - @& A$ m. O) d2 G
  ■ 在中国,每天有8%的父母不和孩子说 一句话
* {% z6 ?- n: \  
- Y8 o6 K+ Y/ B6 h2 c1 g■ 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1 L$ Y1 c* h' s( s+ E9 h2 m  下面我要讲第二个问题。 " V# |% t3 s" S! x6 C8 p
  前面我们谈了很多教育孩子的困难,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使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得更好呢?
9 M1 o/ S6 i$ j5 N$ D  f1 T- j+ l  我的观点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9 a; l! t& N& g+ b. g
  法国有个思想家,叫帕斯卡尔,他说人生有很多的麻烦都是因为你不能呆在自己的屋子里造成的。在我看来,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麻烦,和帕斯卡尔这个观点很近似,第一个麻烦就是父母不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第二个麻烦就是很多父母下班后不能及时回到自己的家中。实际上养育孩子比所谓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每个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陪伴。
& v$ M: I( V" N* @- n  在格林童话里,有个国王问他的大臣能不能让他的女儿,在他第二次看到时就长大成人了,大臣说可以,然后就把孩子带到别的地方养,直到十几年以后再带回到国王面前。这是童话故事,生活中若有这样的事一定有大麻烦。
2 d3 T* S" f# ?4 y8 R  ■ 我的孩子会是莎士比亚吗 2 x4 a! X6 ?& _( Z( p
  美国有一个哲学家叫乔治•桑塔雅纳,他说,上帝在创造英国天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时候,是加倍精制的。什么叫加倍精制?就是好像在这个天才身上,上帝是特别用心用力的,大概天才成为天才,都得有上帝在创造人时特别的用心才行。其实这个"上帝"也可以就是我们每一个父母,我们每一个父母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看做是我们的莎士比亚,需要我们加倍的"精制"。
( J& M- I, ]6 |$ U5 M: y! a$ i   其实把自己的孩子看成就是一个莎士比亚,首先关心的不是他的天分,天分是很难判断和预见的,天分大概也是后天很难再帮上什么忙的,"父母不傻,孩子大概也不会太傻",但父母要真的遗传了什么"傻",那则是我们要讨论的另外一个问题。我现在说的是我们要把"加倍精制"理解为对孩子细致的关爱,这种关爱的落脚点首先应该放在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上。受到疼爱的孩子不一定都会成为天才,但受到疼爱的孩子一定会更为健康,更为聪明,更有幸福感,也就是父母抚爱的手,能使我们从孩子脸上看到天真、自然和明亮的欢乐。 , ?2 Q* R7 J9 u! q) |
  ■ 母亲代表着安全 , y7 t) u% F& w0 l: B* Z- X
  在童年,母亲的存在就代表着安全。一个孩子童年时所受的伤,并不来自他生活的处境,甚至也不是来自疾病,最可怕的伤都来自母亲。这样的伤害也是永久性的。   y6 n4 s; _# m0 g3 M
  要修复童年时所受的伤害,往往漫长而又艰辛,最通俗而又深刻的比喻就是:它是心灵上的一道伤疤。
* P* q! X9 F$ C  Y9 z8 A  而童年时对孩子的忽视、缺乏关爱、对孩子的厌恶和过早的与孩子分离,都会造成终身的伤痕。人是很难养的,童年时"养不好",后果一定很严重。
, t7 I" G( M' W  Z5 {: v' q; k  美国儿童研究专家朱迪思•维奥斯特认为:一个人"要能在形体上与心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能在外在形体上独立,要能从内心深处自我感觉独特。这都是非常困难的,在我们脱离母体的童年时对孩子的忽视、缺乏关爱、对孩子的厌恶和过早的与孩子分离,都会造成终身的伤痕。有时候,我们必须忍受一些丧失,虽然这些丧失也许会用我们的获得做补偿。但如果母亲在我们年纪太小、尚未有所准备、恐慌无助的时候离开我们,这样的离去、痛失和分离的代价,也许过于沉重。" # [( F$ [- p: J& h6 a, y% d
  因为年幼时艰难分离会导致心灵的创伤,因为它侵犯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联系--母子纽带。这纽带教我们要爱和如何爱。要是没有这种最早的爱恋的依附,我们就不能成为健全的人。临床医学研究也表明,在童年时缺乏母亲温暖,很少被母亲拥抱的孩子,一生都会对拥抱充满着饥渴,同时对拥抱产生紧张与恐惧,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会成为很重大的很难改善的困扰。
% E3 O# |( }# y0 e2 j- {  我认识的一位有严重自闭倾向的少年,终日把自己关在家里与电脑为伴,他的困扰就是童年烙下的,父母离异之后,他的母亲就是在街上看到他,也不与他相认、打招呼。作为一个母亲,这样的冷漠与狠心确实太可怕。蒙台梭利也强调过,一个人无论是身体与心灵的病症的缘由如果可以追溯到童年,那几乎是很难医治的。 & o% a8 {" b2 V% g' X
4 W3 a/ s* |/ \7 j
  ■ 全家一起吃饭,孩子更优秀 ( a6 a7 i9 X  }8 b# M  R
  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营养学家兹泰尼研究发现,她说发现 79%的青少年都喜欢跟父母在一起吃饭,他们认为晚餐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吃什么都更为重要,很多研究表明,其实全家人一起吃晚餐,对孩子的帮助在以下这些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助于孩子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跟父母在一起吃饭的孩子,一般不会抽烟、喝酒、吸毒、打架、过早性行为。哪怕父母双方,只有一个人能够赶上晚餐,能够跟孩子在一起就餐,也同样能达到以上的一个效果。波兰著名的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对自己童年的餐桌和童年的成长也有生动的描述:
) |8 \5 ?/ i& V; e6 o/ |  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吃早饭时拍你手的那个人,即你的父亲、你的祖母或你的曾祖父。还有你的家庭背景,这一点很重要。4岁时因你吃早饭时淘气而打你的那个人,后来会把第一本书放在你的床头柜上,或者在圣诞节时送给你,而这些书塑造了我们,它们教给我一些东西,使我对一些事情有些敏感。我所读的书,特别是童年读的,塑造了今天的我。
- R- H- |5 V& D- z8 b8 N  整个童年,我的肺都不太好,一直有得肺结核的危险。当然,跟许多男孩一样,我也经常踢足球或骑自行车,但由于病情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坐在阳台上,盖着毯子呼吸新鲜空气。一开始,我不怎么识字,母亲就念给我听,随后,我就非常迅速地学会了识字。我甚至晚上在被子里头借助小手电或蜡烛的光看书,有时一下子读到天亮。 . i  y% g" H1 g( E1 a6 [) Y
  我居住的那个世界到处都是朋友,自行车随处跑,冬天用泡菜桶的厚木板制成的雪橇滑雪,这就是真实的世界。书的世界以及各种不同的冒险对我同样真实。只有一个卡缪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的说法不符合实际,它们只是一部分,还有牛仔和印第安人的世界,有汤姆•索亚和那么多的英雄,不管是好文学还是坏文学,我都同样感兴趣。我不敢说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或一些写牛仔冒险的三流作家中学到很多东西。我不知道。我不愿意作这样的区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知道生活中的内容比在商场中能触摸到或买到的一些物质的东西多得多,准确地说,这是通过看书得到的。我不是个长时间追忆梦境的人。一醒过来我就把它们忘了--如果做梦的话。但在童年时我和其他每个人一样做过梦 --噩梦,梦中有人追我而我却逃不掉。我们都做过那样的梦。我还梦见飞过地球。我有过彩色的梦,有过黑白的梦。 我能清楚地记得这些儿时的梦只是方式有点奇怪,我无法对它们进行描述,现在当我做类似的梦时--不管好坏,有时确实会做那些梦- -我立刻就意识到那源于我的童年。
+ x3 h$ I% D# L+ d/ W  
: Y! b. @4 Q% I9 K" y  ■ 在中国,每天有8%的父母不和孩子说一句话
7 a; g1 f# h; P  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是在童年的餐桌和客厅开始的。在我们中国的家庭中,对这些问题也同样重视吗? - L: R/ f8 L; ]$ b
  在我的问卷调查中,中学生一天时间没有跟父母说过话的达到了 8%左右,最高的达到了18.9%,和父母一起用餐每周能够达到7次以上的不到一半,有烦恼能找父母交流的不到15%。(表略)
5 |2 M& c; o' U- F2 F  孩子在童年时,你不和他生活在一起,你不和他在一起用餐,不陪他说话,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你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流,你也难以与孩子交流,甚至你和他交流的姿态都会不太自然, 这样的错失你可能根本就难以改善与弥补。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种生命性的行为,你必须在孩子还在童年时就尊重他这样的需要,用心培植他这样的需要,肯定他这样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包括家人之间一旦形成隔膜,你想改善它,麻烦不在于道理上有什么难以理解--交流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文化方式,是一种生命的自然--尤其在亲人之间,
3 ]2 p( o  r8 `& v6 z" _我们往往更会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改善也会变得更为困难。比如,有些孩子一听到父亲的声音马上就失语,一些很想表达的、温暖的话语在父母面前就是表达不出来,即使能够勉强说出来,自己也觉得别扭。在我们中国家庭这样的问题相当的普遍。 + g, ?: c/ ^: A5 Z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五
1 `# t- Q" S1 ~- ~( t4 K  ■ 孩子,爸爸非常爱你
) X# x6 @6 `+ U( P# X" g  ■ 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7 F3 l! b5 K" J1 {  n) B0 ^9 P! ~
  ■ 圣母,为什么一直抱着自己的孩子
4 Y5 z$ q4 |2 c1 y, G5 I+ _# }  ■ 无论去哪里谋生,你一定要带上孩子
, B9 Y' Z# p4 [" Y3 Y+ d  G6 @  ■ 孩子的信,让人心碎
- x9 k: H/ q% Y9 e* N4 Q7 |/ H; O  ■ 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 m8 s7 _$ k! a5 f( k' r  ■ 增加美好的聚会,减少无聊的应酬 ; H9 `2 P* Z" f+ E& R* v
  
1 w4 L7 ~; m  s( d8 r  ■ 孩子,爸爸非常爱你 6 O, O5 [3 m; K# V  a' v; p
  我女儿上初中之后,学业非常的辛苦,起早摸黑,我心里也很难过,很想和她说些温暖的话,有一天正好她妈妈也不在家,她也是像平时一样六点多就起床了,自己吃过早饭,准备上学,我还躺在床上,我听见她开门的声音,就把她叫住了,我叫她的小名,我说豆豆,你过来一下。女儿一脸茫然地走到我床铺跟前说,什么事情啊?我说爸爸非常爱你。女儿一下子愣住了。这本来是应该经常说的话呀,这本来就是亲人间每天要说的话呀,可是,因为疏于表达,我说完之后也觉得好像说出了让自己非常惊讶的一句话。其实爱是需要说出口的,爱需要表达,爱是需要不断去表达的,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爱的表达应当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家庭文化最核心的元素。我们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出自己最想说、最应该经常说的话语,它能够直抵孩子的心灵,成为最美好的鼓励,最美好的慰藉,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我深信对孩子真挚的同时让他可以不断感受到的爱,一定能够帮助他更好的成长。 ; X2 P- y- X8 Y. U0 O# O
  ■ 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3 C3 J9 F" M0 {1 y! n
  同样是一位上了初中的孩子,他的母亲是一所小学的校长,有一天她找到我,说是和孩子已经一个月没说话了。冲突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父母和孩子太少在一起,就会对他特别担忧,而这种担忧往往不是落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上,就是落在学业成绩上,一说话就是批评,而青春期的孩子本来情绪就躁动不安,特别叛逆,他一听你的话就生气,孩子根本不考虑你说得对不对,就是觉得你说得对,也对你那个批评的姿态很反感,你那个语调一出来他就想和你对着干,所以你一说话,他就说你不要说,我知道了。你要是还接着说,他就说我就这样,你要怎么样?这个时候没办法的往往是父母,我们中国的父母,到了孩子上初中,几乎没有不和孩子冲突的,几乎没有不痛苦的。这位小学校长也是这样,她自己是个名师,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更是沮丧。她找到我,其实我也知道教育孩子绝没有什么马上能见效的对策,所有的改善都是细水长流。不过那天,我还是教了这个校长一个办法,我说你回家试试看。到了晚上,这位校长给我挂电话了,说张老师你教我的那一招太有效了,各位朋友你知道我教校长那一招是什么吗?
5 e1 f  x- Y+ C2 v4 c  她回去之后,孩子给她开门,门一打开她就扑上去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对孩子说,傻孩子你怎么不理解妈妈的心啊!说完妈妈哭了,孩子也哭了,两个人抱头痛哭,所有的怨言、怨恨,所有的敌意、所有的隔膜都消解了,太有效了。有时候千言万语真的抵不上一个深情的拥抱。而这样深情的拥抱不是一年只抱一次,不是一个月只抱一次,而是应该每天都拥抱一次,孩子越小,我们越要经常拥抱他,同时把这样的拥抱坚持下去,每天无论多忙,都应该对孩子说一些柔软、甜蜜的话语,每一天都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倾听他、欣赏他,也让孩子分享你内心的情9 z3 j! s! S( F6 I( t
感。 " K3 ]. V! k: S2 k9 \
  ■ 圣母,为什么一直抱着自己的孩子
" e. |: D* b" [# X  快乐的首要来源是嗅觉、触觉和听觉。从一出生,婴儿就能够识别父母的声音,并且会更加喜欢自己父母的声音。对婴儿来说,被满怀慈爱地抱着,便是对他们发展最好的刺激,甚至比哺乳的效果还要好。圣母玛丽亚怀抱婴儿的肖像,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图标,这其实绝对不是出于偶然。躺在母亲或父亲安全温暖的怀抱里,婴儿的肌肉可以放松,呼吸可以加深,另外,父母温柔地轻拍和轻轻地摇晃,可以驱除婴儿的紧张。研究者发现,婴儿和母亲的心率是同步的,如果母亲的情绪处于放松和稳定的状态,婴儿也会如此。通过触摸和安抚,母亲的自主神经系统可以有效地和婴儿的神经系统进行交流。当我们的身体被拥抱时,我们知道有其他人在支持自己。在阿什利•蒙塔古(Ashley Montague)的电影"触摸"(Touching)中,有一个场面,形象地传达了触摸的效果:在精神病院中,有一个烦躁不安、情绪狂癫的病人,在同一个精神病医师见面,当精神病医师伸出手来,握住精神病人的手,以此传达他对对方的关注时,这位精神病人似乎突然安静下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精神病医师的脸上,并同他交流起来。这种由接触而带来的深层次满足,依然是成年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当某人痛失亲人时,我们会给对方一个拥抱以示安慰,伴侣之间通过性接触进行沟通,以及人们通过按摩来释放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 P& t2 Z1 d* ], |& A) e& j
  我深信这样的情感生活比任何养育儿女的经验与生活都重要。我们必须正视中国家庭生活中情感的欠缺,目前最需要我们意识到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交给爷爷奶奶,交给亲戚,交给熟人,孩子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在城市里,很多的父母出于各种原因,下班后不能及时回到家中,回到孩子身边。今天儿童教育的缺失就会变成明天家庭的灾难,变成社会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6 Z0 n* L  y9 H; B
  ■ 无论去哪里谋生,你一定要带上孩子 ( B2 \  L# i- h5 n
  我经常对一些外出谋生的朋友说当你外出时,无论具体的生活有多大的困难,你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这一定非常困难,这样的困难肯定超出我的想象,但是你先别急着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对任何家庭而言,孩子都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抱负,最大的希望所在,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阶层流动",要改变孩子的未来,教育一定是最主要的途径。我见到太多被孤独、无助、疏于管教、缺少疼爱毁掉的孩子,当我们历尽艰辛回到故乡时,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这样被毁掉的孩子,我们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讨回公道的,很多时候,当我们想补救时一切也都已太晚了。要把带上孩子去打工变成我们生活的信念,变成我们生活的勇气和责任,再困难也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这可能是对我们社会生活在最底层的父母一个最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只能去承受。
1 t4 `1 `7 i8 ~  A  任何一个社会,最大的不公,往往突出地体现在怎样对待各个阶层的下一代上。我们等待社会的变革,这是一条很遥远的路,与其生活在失望与惶恐中,不如现在就去改善,改善多少都是改善。而如果不去承受,我们很可能要面临后半生巨大的痛苦与悔恨。现在先请大家听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吧。   v1 {0 f  [1 Z
  ■ 孩子的信,让人心碎   [0 N* b! @) W/ ?" J1 U
  爸爸妈妈,让我当面喊您吧7 D; C+ I3 C$ N" s4 d9 `" g% o1 `
  -- 一群留守孩子的心声- ]+ l& X& g6 `0 V; T/ j; t- @" D
  一、羡慕:冰心不缺少母爱
1 Z7 M+ [* b! [% {; b; d  课堂上,我和六十一个孩子一起读: ! U2 R7 ^  e* n' H* x) y+ ]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e' Q* i) Z9 J2 _, b0 Y$ P
  我说,冰心还写过许多散文许多小诗,她以"爱的哲学"为核心,赞美母爱,赞美童心…… 9 T. C6 q. j$ M# B  _! [; V4 X1 X8 t3 M
  学生小周感叹道,冰心真幸福!她小时候,肯定不会缺少母爱。 - S- z. ^6 [3 }( R! q
  是的,冰心从不缺少母爱,可是于这群小读者而言,母爱离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呀! " @: ~6 H; m# Y
  我用目光一一扫过他们窄窄的肩,他们稚气的脸。 4 v% y, @* z. X; l% g8 m# P
  女生艳咬着自己的嘴唇,眼睛望着黑板上方的国旗发呆。
) ~- x8 U8 X) _5 E1 R, \7 }' V  男孩余之涨红了脸,鼻孔张大,重重地吸了一口气。
! f, Y/ O9 a7 p1 l, Z  他们的眼亮晶晶的,像在诉说什么,又像在等待什么。
& F$ Q+ d+ y: c/ O8 q  我的心抽搐了一下。 ' P7 e* O! [" v" {
  我曾经做过小小的统计,我班有32个纯留守学生! 5 V$ S4 V: f& p9 c
  这32个孩子,在他们或是婴儿或是幼儿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扔下他们,去了遥远的广东福建北京等地挣钱。
3 s9 }! [+ R" w5 _' m8 H  所以,他们只能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姨妈生活。 $ b0 c5 @( N! h1 b! P$ Y
  所以,他们没有自己温暖的家,他们只能对着电话筒叫-- 爸爸妈妈。
$ t1 ?% A$ h% a5 a  q4 h  二、艳:我是一位不入流的演员
0 W2 m7 t) s8 X" ~  特别关注女生艳,是因为她的笑容。 : v7 \6 q# N: B  a, N
  她的笑容实在太怪异,满脸通红,目光迷离,嘴角斜张,像一个受了责备却又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大人。 + u( |. v$ U: ]' c* n1 Q+ R/ \
  那一天她突然走到办公室里来,看着满屋的老师,紧张惊惶到了极点。她说:"老、师,我、的、作、业、还、没、做、好,就、被组、长、抢、来、交、了。"她说话的语速极慢,像是一个字一个字挤出来的。音量很小很小,我看见她嘴角在蠕动,站起身,几乎把耳朵靠在她的嘴边才听清。我微笑着点点头,拿过一摞作业本,把艳的找出来递给她。我抚着她的背说:"做好了再交来,好吗?"她看着我,忽然就这样笑了一下。 / G9 @% Z6 ?% e9 |* g6 P
  看了她的笑容,我无法轻松。
# I, J0 A/ x1 e( w  艳很小就和爷爷一起生活,奶奶已经不在人世。除了弟弟,她几乎没有其他的玩伴。她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竟有点儿自我封闭的迹象了。听班上的同学介绍,她读小学时就没有朋友,大家都说她怪,不和她一起玩。她不和同学一起跳绳,也不打乒乓球什么的。别的孩子说说笑笑、打打跳跳的时候,她就远远地站在一边观望。 & H) p- v, s- Z! {/ s, _. L! h0 o8 x
  读艳的作文,我才知道,她的父母都在福建打工,好多年都没有回来过,给家里寄的钱也实在少得可怜。艳的爷爷脾气很暴,或许是因为经济拮据的原因,他经常打骂两个孩子。艳如果不慎犯下一点儿小错,爷爷气起来就说,"把你撵了"。 & q$ V: S2 B+ Y8 W- z
  和爷爷一起生活,艳还是略略知足的,她知道,自己班上还有许多同学被迫寄居在姑姑阿姨家,那种寄人篱下的滋味更是凄凉。 0 Z$ u+ q- C% J2 j& a( }/ @' H
  艳非常想念爸爸妈妈。她常常想,如果大人们一回来,大家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可那仿佛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最近好长一段时间,父母连电话也没有了。
6 F- l+ ^$ ~% J" k, r0 \; ^   天气已经很冷了,艳还穿着非常短小的衣服,紧巴巴地绷在身上,手腕和脚踝不得不裸露在外面。我提醒她,应该穿一件更合身的衣服,这样才不至于着凉。 她又少有地对着我笑了一次--就是那种让人一看就难过的笑容,说:"我妈妈老是忘记给我买衣服,她肯定不知道我长得有多高了。" ; \5 i1 [& m% q+ f0 w6 D
  艳的日记摘录:
% q5 I; j( L. p3 \2 R  12月11日 星期四 阴 5 |6 k1 V6 D7 ~* a6 F4 O
  今天上体育课,大家都很开心,但是我却认为一点意思都没有。 2 _* R" A1 J! k# o1 i# N: b
  我一个人在操场上徘徊,有时也停下来呆看别人。本来在这之前我还有一个伙伴的,可是现在她和别人踢起了毽子,正玩得高兴。我感到孤独,突然就有了一种错觉。我觉得这一切恍惚都成了一片空白,她们也慢慢缩成了一部正在放映中的电视剧。我仅仅是一名观众,只能寂寞地看着他们神采飞扬地诠释生活。我努力地要为自己寻找一点快乐,却永远不能加入到剧情当中。我多么想一头塞进电视机里去,和演员们一起经历一个故事,可是这能行吗?这部戏中没有安排我的角色,导演又怎么会兴师动众地在剧本中加入我这位不入流的演员呢? " ~) O6 m  `- Z( z/ j
  三、余之:我也想当好孩子
7 c  k% ^7 f1 o6 k0 f. [3 \) B  余之是班上最让我头疼的学生。大家对他"告状"不断,竟有点儿"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阵势了。 9 V( i$ W' w9 J; a+ V7 s+ t
  才开学两天,就有同学来报告说,余之的生活费花光了,今天中午就已经在饿肚子了。
. S' X0 @) V- g# J8 i( U2 I  英语科代表反映,说他不交英语作业。
1 s& C, E; C+ e, p/ U- P* H  语文数学各科代表也纷纷投诉。
7 n. }% t% h" Q! E2 Q  v  室长说,他早上不洗脸,晚上不洗脚,还从不叠被子。 - E$ R& p# O$ }8 |! A& X
  生活委员说,冬天的早晨,余之还穿着凉拖鞋到教室上早自习。他自己把仅有的一双球鞋弄丢了。
  |- C% D+ K4 J+ Q5 X  卫生委员说,余之好长时间都不洗澡,耳朵后面、脖子上堆满了污垢,脏死了。 ( ]# n8 }# |' t9 L; a1 \! q1 n
  劳动委员说,劳动才开始,余之就先跑了。 2 K& Y0 x% Q* R0 G
  坐在余之周围的同学说,他上课就脱鞋,臭死人了。 9 s" t* X- ?9 E4 b" U0 x% g
  班长说,余之张嘴就是脏话,你劝告他,他不听,继续骂,继续骂。 : L& K: w- }$ \( o: i( R; `! w
  ……
- I  N4 D! ?# _" u6 i+ }* ?  不过,余之所惹起的都是些小麻烦,比某些孩子还算乖得多。至少,他还没有打架。上一次,学校某班有个同学带了一把菜刀到学校来,让全校师生都猛吸了一口凉气。 ( B) ~; @6 f6 n4 J" U
  至少,他还没有偷盗。某个孩子钻进本村一户人家,偷走了好几千块钱,后来被警察带走了。 8 K0 F" a8 C+ S; {% u
  留守孩子比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更容易犯错,甚至犯罪。不会花钱,不做作业,长时间不洗澡不换衣服,不爱劳动,出口成脏,几乎是留守孩子的通病。他们当中很多人自私、狭隘,性格偏激,听不进别人的批评与建议,自以为是,更容易走向极端。乡村教师,正在孤单面对另一个重大的教育难题。
: Z, K& j6 x8 ], I4 @4 {我小心翼翼地和余之交流,谨慎地对余之进行教育。余之的妈妈从广东打电话来,我委婉地建议:"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孩子还是应该放在自己身边比较好。"电话那边沉默良久,才说:"我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5 Y  n$ E( C! Z6 o1 C; p: [& j有一天,在办公室里,余之对我说,我也想当好孩子,只是总管不住自己。爸爸妈妈在家监督我,该有多好啊。 2 S+ n- X( U+ I) H3 X
  四、"爸爸妈妈,让我当面喊您吧"
$ j4 @+ ]! ?$ d. N! q* F  我班的留守孩子,爱哭。
4 n) m5 P( Q# R& k  q  记得有一次,是下午上课前的唱歌时间,文娱委员责备他们唱得太不整齐,他们一起嚷嚷:"记不清歌词,记不清歌词了。"文娱委员就起音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她以为,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同学们一定会唱得很洪亮很整齐很起劲。 , f, r  g# m0 c3 ]9 D
  一开始好像是这样。可是后来情况渐渐有了变化。伴着"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时,很多同学的眼里就有了泪花。然后就有同学忍不住伏在桌子上小声啜泣起来。 ) O* ]. q! u7 m8 ~! v' w
  有一次书信写作, 他们似乎写出了爱哭的理由。
3 I) G0 E1 C2 \9 c" @1 x  琳说,妈妈,我已经记不清您的面容了,可是,我并不感到悲哀。我小时候,你天天和爸爸吵架,我只好躲到厕所里,只有那里,虽然阴暗却可以抵抗外面可怕的阳光。现在你又走了,我被寄养在外婆家里,可是,我真高兴,终于可以过安宁的生活了。
; {  w/ e& ^$ S3 M) S/ W' h  燕说,妈妈,你离开我到外面打工那天,我强忍着没让自己哭出来。可是您知道吗?您走后我躲在被子里哭了整整一个下午,把嗓子都哭哑了,把眼睛都哭肿了。 & ?2 G0 j" a9 R! _4 x, V5 q* z4 ?
  熙说,妈妈,这两个对别人来说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字眼儿,可它们却不知几时才能又从我的喉咙里蹦出来呢?
3 m; I( ~  W7 H" G  望说,那年,我才八个来月,妈妈你就抛下我,和爸爸一起去了外地打工。在我记忆中,每年就只能见到你一次。现在,我已经读中学了,和你在一起也不过十来次。
/ l+ t' D4 p# Y8 L6 ~# c, S  p7 |  杰说,不喜欢下雨天,因为那时别的孩子会有爸妈接送。看着他们幸福的样子,我的嫉妒之心和羡慕之意就涌现了出来。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回来看看您的女儿吧!
$ |3 L4 H/ M& G6 b; x! k   钟说,爸爸,您知道我有多久没有跟您在一起谈心事了?大概也有好几个月了吧!自从暑假我从广东回来就再也没有跟你说过话了。我多想听听您那温和的声音呀!我还不到一岁时,您就把我扔给了爷爷奶奶,我知道您出去打工也是为了攒些钱来维持生活,可是,我的童年和少年,难道就只能在无父爱无母爱的环境中度过吗? + f8 b! A2 D( V! B% `% P. v
  ……
# i9 `, Z6 j; h  他们在心里大声呼喊:"爸爸妈妈,让我当面喊您吧!" 3 f- J  d' n. `1 s+ ?
  可是,千里之外的爸爸妈妈们,你们能够听到吗?
& {1 M& G$ m* u& B  这是我的朋友冉正娅老师写下的自己学生的声音,以及对留守儿童情况所作的介绍,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为孩子们的声音动容。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让孩子远离孤独、无助与恐惧,看着孩子长大也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前不久我在福州一所小学做了个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很多父母都谈到"孩子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才算一个完整的家","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去克服,因为孩子如果教育不好,等于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把孩子带到身边是我做得最对的一件事情",有的还谈到,"没有爷爷奶奶不当的干涉,孩子的成长反而更好一些",其实,也只有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的艰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才能成为教育孩子的一种优质资源,孩子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生活的不易,看到父母的付出。这一切都有助于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同时能够激发他内在的改变自己的愿望。教育说到最后,就是改善遗传,改进文化,遗传很多方面是不能改变的,但可以改善它,教育最重要的是改进文化。我认定在家庭之中最核心的文化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父母陪伴着孩子成长,在有爱、有鼓励、有帮助的地方,即使生活很艰辛,生命照样可以很健全、很健康。 5 Z* X9 w9 G% J1 b/ o! a% K0 i
  上面我说的是我所理解的家庭文化,这样的爱很辛酸、很不容易,也很不幸。有时我会很难过地想,我们的世界怎么了,就是想爱自己的孩子都这么不寻常,爱就是一种勇气。那些在艰难的谋生路上把孩子带在身边的父母,他们也在为中国更好的未来做着卓越的努力啊,即使不为人知,得不到援助,常常陷入我们难以想象的绝望的境地!在心中我对他们怀着无限的敬意和祝福,也愿有更多的父母能够坚守自己的责任,再艰难对自己的孩子也能不离不弃。
$ U6 `4 H2 u3 N+ w + G8 o) w* @: F
  ■ 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 t5 a/ }1 T2 Z. `5 W2 M, i
  下面我还要接着谈到城市里的白领父母和各个阶层的父母。我的观点仍然直接而又简单: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就是树立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理念,我们的休闲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确实是出现了重大的偏差。
4 N# Q" d6 l# k: f9 Y4 X, U  我们下班之后,很多车辆不是开向回家的路,而是朝着城市各处的餐馆和各种休闲场所。我们很多最重要的时间,不是和家人在一起,不是和孩子在一起。其实和孩子在一起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成长不是得益于你有空时和他讲的那些大道理,他成长的好坏和你与他讲的那些大道理没什么关系,也不是因为你给他买了什么礼物,你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你自然而然地在他身边所作的示范,你怎么细致地理解他,你怎么耐心地陪伴他,你用什么样的眼神看待他,你用什么样的语气和他说话,一个孩子的成长应该有很多的秘密,我们也用不着非要破解这个秘密不可,也许这个秘密就藏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 1 q; y! M1 m$ _. p, i) T  g
  我们非要知道这个孩子今后会成为谁吗?我们能够知道这个孩子今后会成为谁吗?我倒是愿意相信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教育就成功一半了。 * _3 z+ r; \4 m& b& K" H2 L# h
  父母没什么问题,大概这个孩子也不太容易出大问题。
1 Y3 J8 a# b0 {' a1 u6 p  父母走正道,孩子的路一定也会走得更正一些。 * b4 `0 h8 B/ ~* X( Y! e
  没有被忽视、受冷落的孩子,不是说他不会有问题,而是他遇到的问题总是能够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
) N" i' u6 t/ N- N2 z1 A  z  ■ 增加美好的聚会,减少无聊的应酬
9 H; Q7 J1 F8 {  W& f  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你不要认为你上了什么学校,你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文化。学历与文化还不是完全一回事。有些人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没文化,有一些人受的教育不一定多,但他有很好的文化理念。从做父母的角度来看,陪伴孩子、关心孩子、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就是最好的文化。也可以说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风险很大的一件事,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的教育责任,孩子的成长也不会在你不在场时暂时停下来。只有父母回到家庭,"看着"孩子成长,我们心里才会有更多的主意、主见,我们才像是第一责任人。所以我重申的
2 u' |  H, r' ?( ~# v是,夜晚的时间应该是家庭的时间,周末的时间应该是家人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你也会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美好的聚会,减少无聊的应酬,一定也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5 k- M9 K% y) N5 t- o' \   美国有位很著名的商界人士,51岁时得了癌症,时日无多,他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反省。他发现自己是个工作狂,为了拿到一个工作合同,他愿意从美国飞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再陪同商业伙伴从悉尼飞到堪培拉,然后再从堪培拉飞回美国,连续飞行四十几个小时。他把自己这么多年交往的人作个统计,发现在交往的两千多人中,可以分成三个圈,最外圈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中间一圈是亲友,最里面一圈是家人。这么分完之后,他非常感慨,他说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最外围一圈了,给予家庭的时间是最少的,而真正决定人生质量的都是最里面的这一圈。时常我们总以为我们投入工作、投入应酬的时间越多,越能够提高家庭的经济状况,越能给家人带来幸福,现在我们也都要反省一下,真的是这样吗?当应酬成为习惯时,我们还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陪伴家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失去的很可能就是孩子的未来。 % l; A& i: C2 F7 h$ i
  如果我要把以上的内容做个归纳,就是无论你多艰难、多忙碌都应该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天职,也是美德;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你就会少犯很多错误,你对孩子的爱越多,你的烦恼可能就会越少。 1 E% q! b, c* x
  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人活在自己的习惯之中。
! c: b* D# X9 x2 p: a  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自己的认知方式,人活在自己的理解之中。
; \3 h0 Q, c- j  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从责任开始,从反省出发,在改变中去承担责任,在反省中去获得新的智慧。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卷六 % T) D* J6 i& W' j
  
/ f$ e( K: u  G2 n$ n( Z  ■ 抓住关键期 赢在起始处
1 y+ h- p0 y" T1 ~3 y* d  ■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错了吗
  B, Z$ W0 Q, U: a" ~  ■ "敏感期"有什么特点
% W) J0 x: Y) K9 J! w. {4 e# t  ■ 给孩子无限耐心的爱 5 p3 n2 |) \% k0 k* J$ i5 d& ]4 K  N
  ■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热情鼓励
( n$ {2 g. T- k  E6 G0 \0 C0 w* ]  ■ 给孩子无限尊重的态度 6 T- d6 R: i- Z1 I0 j( t7 \5 z
  # n' y8 z) P; M* t( b
  ■ 抓住关键期 赢在起始处
7 M; E( K+ B1 }8 v# |& l9 {  T  我讲的第三点是,成全任何一个孩子的发展都要"抓住关键期,赢在起始处"。   n) h) Q, x. p2 I
  人的生命中存在着无限的神秘性,无限的不可知性,对所有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保持谦卑、敬畏和谨慎。今天所有的对人生命的研究并没有使我们有把握说我"洞悉了一个生命",也没有任何人有勇气说"我找到了生儿育女的秘诀",你翻开所有儿童教育专家的著作,你能够看到的都是根据有限的临床经验和生活经验得到的 "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结论。任何一个伟大的儿童教育专家都是对儿童耐心的观察者、陪伴者和对话者,他所希望的都是父母们能够用心、减少粗暴和忽视,他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给予你启示和借鉴,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别人说话、作判断、作决定,所有的儿童既是"唯一的一个人",又是有着极大差异的人。教育儿童,做个"新父母",其实也就是回到一个学习者的立场上来。 # v1 a" R) k1 B% \8 X
  ■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错了吗 3 T) c! L% T( y% x4 j' s8 }- I
  我们中国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对的,但是它所揭示的并不是一个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把这句话的落脚点落在了很糟糕的地方,比如看这个孩子有没有官相、财相、福相等等非常世俗的诉求上,反而忘了它的本意和真诚的提醒。这句话的本意并不只是对未来的预测,还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早期教育深远的影响。早期教育没有尽到责任,它可能铸成的就是一生的大错。早期教育尽到责任了,我们就可以从一个孩子的童年看到他一生大致的轮廓。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大体相同的话,他也认为孩子在五岁之
6 Q, i! _  Q9 B: Z9 k& b前,你把他教育好了,以后的成长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如果这个阶段的教育出了重大差错,那就麻烦了,你对孩子所费的功夫就如逆水行舟,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毫无成效,很多父母就是因为不知怎么对待已经变坏的孩子而性情大变,生活在狂躁、失望、沮丧和束手无策之中的。
9 N) u: C1 ]( l  教育中最遗憾的事情大概莫过于"早知如此,悔不该当初",可惜人生根本不能推倒重来,像文学家蒙田说的那样,"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你错过了这个季节,就很难补救与改善了。
" v% h) @( e+ v# q3 t. ^  ■ "敏感期"有什么特点 * Y5 y# X" \3 E0 h% B! X2 d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成长最为重要的是"0到3岁",这是生命中最神奇、最神秘的阶段,人通过"本能工作",通过"本能构造了自己",正是这样的生命的"主导本能",使儿童身上深不可测的秘密逐渐展现出来。 . F  s1 Y3 N) E! `# ~7 P
  蒙台梭利把敏感期分为: " T. E' E! m6 r4 G8 q5 F2 s
  秩序的敏感期。幼儿对秩序的敏感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里就可以感觉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蒙台梭利曾亲自碰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母亲抱着一个1岁半的孩子,因为热,母亲脱掉了外套,把它搭在手臂上。这时孩子哭了起来,而且越哭越凶,无法使他安静下来。但是,当蒙台梭利要他母亲重新穿上外套后,这个孩子停止了哭喊,并笑着向他的母亲伸出了手臂。因此,蒙台梭利说:"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真正的快乐。"反之,"就可能成为他发展的一个障碍,成为变态的一个原因"。
" n/ K/ @- D# `4 \, A  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1岁至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们的注意往往集中在细枝末节上。蒙台梭利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约15个月的小女孩坐在花园里的砖块上,她不看艳丽的鲜花,却全神贯注地盯着地上,原来她在看一只颜色跟砖块一样、小得几乎看不见的昆虫,她显得十分快乐。蒙台梭利认为, "儿童的心理个性跟我们成人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
( c) t2 J3 u6 Z" o+ S$ Q   行走的敏感期。这是在幼儿的发展中最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的第一步通常标志他从1岁进入2岁。蒙台梭利强调说: "学会走路对儿童来说是第二次降生,他从一个不能自主的人变成一个主动的人。这番努力的成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 [, \6 K/ i: W4 I5 v
  手的敏感期。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举动的最初推力代表了幼儿自我要努力进入外部世界之中。大约在1岁半至3岁之间,幼儿经常抓住物体,特别喜欢把东西打开,随后又把它关上。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蒙台梭利说:"人的手如此的精细和复杂,它不仅使心灵能展现出来,并且它使整个人跟他的环境建立特殊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人'是靠了手占有环境的'。" % J  ~& O" B7 R' A
  语言的敏感期。幼儿开始是牙牙学语,然后说单词,接着将两个单词组成句子,再就是模仿更复杂的句子。这些阶段是以连续的方式出现的,不会截然分开。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 j' B7 x2 C5 K  _  ■ 给孩子无限耐心的爱
; x9 L$ J# f* @- k  那么对父母而言,在孩子这样的发展的"神奇阶段",应该做什么呢?
5 H! s2 i: f5 B: b  C6 J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个阶段,父母要给自己孩子一种"无限耐心的爱",这是一种无条件的责任,就是父母要尽最大的努力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使他获得尽可能多的温暖、安全、宁静。人的成长都源于本能,它既是一种生物性的,又是一种"文化性" 的成长,这样的成长也不可能仅仅靠食物就能成长。老鼠单独关在那里,长大了还是老鼠,人就不同,人非要伙伴、爱抚不可。越孤单的孩子眼神越迷茫、黯淡,童年的孤独会影响到他的一生。这一点蒙台梭利说得特别有趣,我读到这段文字时颇为惊讶,她所说的情形,我在乡村生活时并不陌生。
! z) ?+ _# p$ T& e( i& W5 ]  在劳累的哺乳阶段,哺乳动物受到体贴照料它们后代的本能的支配。一只普通的家猫提供给我们这种关心的例子:它把新生的小猫藏在黑暗的地方。它尽心留意它的后代,甚至不让它们被别人看到。但隔了一段时间后,当它们变成美丽和富有活力的小猫时,就让它们出来了。 0 q7 b" R: u6 Y+ y
  在这段时间里,母亲是她儿女的奶妈和帮手,把它们藏在一个安静的隐蔽的地方,避免光线和噪声打扰它们。虽然这些幼崽通常天生就有发展得很充分的各种能力,能够站立和行走,但它们的母亲精心照管,把它们与群体分开,直到它们获得更大的力量,能够使它们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到那时,她才把它们带到群体的成员中去,于是,它们就能生活在跟它们有亲属关系的一个群体里。 5 Z$ y( S3 H7 O7 f9 b# A
  同样可以说,人除了应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给予精心的照料之外,也应该注意儿童的心理需要。 % S1 {. [+ h, {7 ?& a6 V
  爱是什么,爱就是保护,爱就是对你两岁之前的孩子像动物一样用自己最母性、最父性的本能去疼爱。在前面我也说到,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放下自己所有娱乐、休闲和其他的琐务,把疼爱、照顾孩子当做最大的事情。
" b& D. z  d$ }  ■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热情鼓励 6 z0 W# O0 a0 l8 U! e% K) a
  其次在这个阶段,孩子最需要父母"无限热情的鼓励",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受本能的主导,同时也是父母鼓励的结果。鼓励不仅能够使孩子成长得更快、更顺利,鼓励还会成为一种文化,让孩子明白自己生活在爱之中。让孩子更为信赖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更信赖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人,鼓励会使一个人慢慢地找到生命的方向。 ( I, S! g# u0 F1 R
  我们怎样才能当好父亲、当好母亲,也许我们重新做回一个孩子就可以了,我说的是应该让一颗童心重新回到我们的心灵,就是我们能够以孩子的方式去看一个孩子,而不仅仅以一个成人去看孩子,这样我们才能从孩子的一切变化中看到神奇,也能从孩子最微小的变化中看到最伟大的意义,我们变成了赞美者,变成了怀着感恩之心的人,我们的口中也含着蜜,眼睛中充满了欣喜与鼓励,我们把所有的热情都转化成自己对孩子无限的期待。 : H. j! Z( P3 p
  有位诗人曾经告诉我,他育子的故事。他说他的女儿读小学四年级之前一点都没显示出写作的天分,有时他也会遗憾自己的遗传优势没有在孩子身上显现,到了孩子读五年级时,有一天突然写了一首颇不错诗,让他极为兴奋、惊讶。他就郑重地把孩子叫到身边,告诉她你只要这样写下去,一定会有大出息。孩子听了父亲的话,也极为兴奋,眼睛亮闪闪的,后来果然成了一个优秀作家。这位诗人说,也许你根本难以判断你的鼓励会产生什么效果,你只管鼓励就是,在鼓励中孩子一定会找到适于自己发展的最佳之处。
1 J: @# n* M) K0 h" P  ■ 给孩子无限尊重的态度 + `1 P; Z  S& ]1 d0 {
  我还想接着说,作为父母还应该以一种"无限尊重的态度",对待一个生命成长的自然。任何一个生命成长都包含着"非如此不可",只有"如此"才是最好的"生命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就是一种内在性,一种天然如此的成长方式,对这样的内在性,尊重它、鼓励它、小心翼翼地帮助它才是一种最恰当的方式。比如有些孩子是习惯用左手的,以前我们总是要把它改为右手,这样的"改" 很可能带给孩子很多我们所不知的麻烦。在人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的就是生命成长的自然。相信任何一个儿童"这个样子",一定有他的理由,我们不要试图去改变他,我们也不必去勉强他,他最大的优势就在他本来是什么样子,顺之者昌,逆之者就成为一种"害"。* {0 T' [" i: X- P9 T
 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对孩子成长的忽视当然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但是现在更麻烦的却是,只有一个孩子,我们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一家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打转,常常严重干扰了儿童成长的内在秩序,不断地用你所谓的爱的方式,让他变得不能忍受,变得极不耐烦,变得烦躁不安。什么叫溺爱,"溺爱"中其实最要命的不是爱,而是"溺",溺就是过多、过度、不节制,就是剥夺了一个生命自然的感受力、自然的成长方式。这也不是尊重,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就在于,一个儿童很可能一直"长不大",一直无法"社会化",最终成了一个"超级婴儿"。
+ @* R/ d# {- O0 b$ N. C9 E% i& |  可以说父母养育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教育方式,"一个民族的未来是从摇篮开始的",确实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 9 b, O6 f* A' y
  
" Z4 o7 ?: t' s8 E+ e) i. p+ X  卷七
) |1 {7 u" _5 D  L  
) |# d, W, W9 J  ■ "母本"很重要,范本更重要 5 D6 f$ e: ^: x- z4 [& f+ A
  ■ "我们的事业是做个好父母" 5 e$ \3 d& A; a' ^0 b
  ■ "你的孩子身上带的土少" - C$ O  X0 s) w' L2 @1 O  X( A
  ■ 你上的是快车还是慢车 3 W, X7 |  F+ S" c: H
  ■ 在古代,当动物还能像人一样说话的时候
2 ?* z8 \  M( N: E3 G3 @  X+ Z  + k5 ^4 g/ J& x) R, x3 w
  ■"母本"很重要,范本更重要 9 Q6 H; ?! S3 {
  马卡连柯特别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示范,认为父母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着孩子。您怎样穿衣服,您怎样与别人交谈和怎样谈论别人,您怎样高兴和忧愁,您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您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具有重要意义。孩子能发现并感觉到语调中的细微的变化;您思想上的所有转变,都会通过无形的途径传达给孩子,而您却没有察觉。如果您在家里很粗暴,或者爱吹牛,或者酗酒,甚至更坏,您侮辱母亲,那么您就不必再考虑教育问题了:您已经在教育您的孩子们了,而且在教坏他们,任何最好的忠告和方法对您都是无济于事的。 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 , P. |( f) n2 `: p  {
  这样的示范,使我想到生养一个孩子,不但"母本"很重要, "母本"体现在遗传上,遗传确实是最要命的事情,同时孩子出生以后,父母的示范,"范本"同样重要,遗传决定的是人最大的限制在哪里,比如你学习游泳,同样年龄开始,一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时间,最后结果肯定有差异,这个差异主要是天赋在起作用。而父母的范本,则是在给孩子进行一种影响到一生的启迪。潜移默化,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做事耐心的父母,孩子往往也比较有耐心;性情温和的父母,孩子的性情往往也会比较温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像刻印一样,难以被改变。
8 e) C0 g+ r5 L% T9 E5 P  ■"我们的事业是做个好父母"
- n8 ?& L/ ?: g: k; w* |& Y  上面谈到了遗传问题,我还想接着再谈几句。 ' {* j  S. Q5 _' Q9 r# {
  就遗传而言,相貌、性格、健康等方面可能更具有一种直观的 "可见性",智力问题,我觉得应该"存而不论",就是你知道人的智力方面的天分是有很大不同的,但你不妨不要太在意它,因为你很难知道一个人的限度在哪里,也很难知道一个人所谓的限度对你一生的发展到底是劣势还是优势。按照德国那位把低智儿童培养成德意志奇才的伟大父亲卡尔•威特的观点,人的天分是不断递减的,也就是早期开发非常重要,如果过了最佳时期,人的天赋就会越来越少,要培养人的才能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不妨把问题的角度转换一下,对一个孩子的发展也许0 I2 u2 {; ^, ?5 P: g: o# H" I
根本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你能不能尽早地开发它,恰当的地引导它--卡尔•威特说这样的工作应该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如果是从第三天才开始,那么你就晚了两天",可以说,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才,确实是一个家庭的事业核心之一,所有的收获,并不是由孩子的天赋决定的,而是由你的投入决定的。所有的成功都不可能是平白无故的,成功一定有它的理由。一位把自己智力平凡的女儿培养成清华大学高才生,后来孩子又到剑桥读博士的父亲告诉我,他和他的妻子都只读到高中毕业,"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工作上有什么作为,我们的事业就是做个好父母。我们也没有什么娱乐,我们的娱乐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上一代的不足,也可能成为养育下一代的优势,当然,还得有父母的觉悟、有父母的坚持才行。他的观点,对很多家庭应该都是个启发。
/ v( }' `# D  i# o  ■"你的孩子身上带的土少" ( |" X6 ]1 p' R/ C
  我刚才说到"一个人的限度对人一生的发展"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个劣势还是优势,我还想补充几句。怎么说呢,就人的一般定义上的发展,其实它并不以上清华、上北大为标志,寻找人生最佳的发展点才是更为核心的问题,人最佳的发展都是在自身意义上的发展,一个学业成绩不佳的人却可能有非同寻常的人际智慧,有高超的人气,可以成为领袖,成为国家总统,一个沉默寡言、有严重交际交往障碍的人也可能是个卓越的哲学家,可以说劣势往往意味着另一方面的优势,关键看你用什么尺度看待孩子,如果你能够依照孩子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他的评价尺度,这对孩子而言实在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 ]3 W, N8 }/ ?2 l0 r6 w   有个妈妈因为自己的孩子体弱多病,很为之发愁,有一天她找到一个老中医,问医生怎么办?医生说,没办法啊,谁叫你孩子身上带的"土"这么少!医生说的意思是,这个孩子特别聪明啊,所以对节气、气温升降等等都特别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别的孩子没事,他却受惊扰了,生病了。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还可以延伸一下,人类历史上,很多天才都是体弱多病的,或者心灵有某些不可医治的隐疾的。有个天才的大提琴家,别人一听她的演奏,就说这样演奏的人,一定无法长命,结果确实如此。 * z1 W# s% K  M: m0 _5 |
  依照孩子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他的评价尺度,这对孩子而言实在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0 e+ }) `0 C' g7 T1 O, \
  ■ 你上的是快车还是慢车
* X/ j7 X& K' I/ y+ W  以上说的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可以说人的天分是个问题,人的选择则是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比如,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有个乘火车理论,就是一个人可能开始时发展比较慢,但是他后来搭的是一部快车,他一定比开始发展很快,后来却搭一部慢车的人,跑得快得多。这个故事背后说的是,更要紧的也许并不是人的智力,而是看你所选择的"发展空间"需要你什么,如果需要的正好是你的长项,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天才"。 * j! k0 n) K' b) y
  发现孩子的长项,是每一个父母最重要的工作。 $ _9 M* F) u% L2 k) F6 A8 {& k
  当你还没发现孩子长项时,应该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兴趣所在,可能就是长项所在。
, ^0 F5 d" h! H8 K  遗传决定人的限度,选择则可能决定人的命运。
1 S6 Q' b0 z2 s  p. K" a" z  当然,教育要研究的是更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孩子毕竟不是天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怎样让这个普通人成为优秀的人-- 像成功的父母一样优秀,比平凡的父母远为优秀,这不是共同的梦想吗?
0 N. ?" Y8 X" I, p! e, C% i* C  ■ 在古代,当动物还能像人一样说话的时候
; k, b7 k& f% e' q! E2 q  J' ~( |0 i  最为畅销的育儿图书,基本的模式都是"我的孩子是个有什么什么缺点的人,经过我怎样怎样的教育,成为怎么了不起的人",《卡尔•威特的教育》如此,《哈佛女孩刘亦婷》如此,周弘讲述的故事也是如此。这样的故事与其说描述的是奇迹,不如说它说的就是信念和耐心所创造的可能性。昨晚一个父母预期生活杂把可靠的幻想中,不如直面现实,有勇气和恒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改变自己开始,从孩子生下来第一天开始,从知道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只丑小鸭开始,雄心不一定能创造奇迹,但雄心一定能够得到你应得到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这样的一个父母,你的孩子一定能够发展得比那些条件和他差不多的孩子更好!
5 x6 x7 [" d8 {+ g. X所有的奇迹都是耐心的结果,一个人成长是非常缓慢的,教育孩子哪里能够速战速决,立竿见影?耐心就是和命运拔河,在耐心中机会总是能够找到的。其实,很多改变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很多改变甚至也要到了火候才有可能。英国学者研究发现,一个孩子在16岁前是很难自主改变错误的,这样的研究,大概也会使我们放松点,我们总是嫌弃孩子不断地犯错误,重复犯着同样的错误,大概我们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久了,也会忘记了自己的孩子还只是个孩子吧!
. Y& {7 a- ]; P" h7 _2 g/ N' {阿根廷著名的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一句有趣的话,说世界上最神奇的事情莫过于这句话:"在古代,当动物还能象人一样说话的时候。。。。。。"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可以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力。我们要把一个孩子教育好,其实也需要我们抓住还可以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我们还有机会改变他,还有机会帮助他走更恰当的路,还有机会在一切刚刚发生时就给予他及时地引导指正,耐心点,细心点,一切美好就都有可能。
鲜花(2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3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谢谢分享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3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收藏慢慢读。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7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7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有空再看
理袁律师事务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1 09:11 , Processed in 1.153286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