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444)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1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君子,劳心者,或者说第二类人,他们的工作是怎样的呢?
* m9 R* N \1 m
$ y2 d1 ?6 t# j
; \: m, e8 I' b+ r+ O. g- u# K" J, k% N8 G% E8 m# M
3 m+ |" U) ^* p, m: }# z' Z! m K) y3 F
首先,他们重“道”,而不重“术”。( _6 o$ @& `% G* \
$ z' k/ O- O8 }2 P" `, W道,可道,非常道。
) ^) H P+ o& P2 d) n; u9 F, w) v p) M! t6 n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之。9 \, G6 E$ R3 k* e0 q
6 F5 ?7 m) y( F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w# V, w& h- F# Y" C$ A' g; @; a
6 s; Z9 ~# Z; A6 p+ B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z. H1 `1 D' `2 l# j* A
( V; e0 |0 R- k2 @/ {6 W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4 Q; P& \6 c$ Y4 c% P+ G6 K+ f
$ @6 a/ ?3 I. `5 w3 Q+ g: l5 f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 m, V) {% P2 m+ p3 T/ s% j7 g2 ?' ]) f- s4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 Z) h2 L* w7 ^' g; \, B8 B: @
! p+ I6 v1 k9 N8 h5 f* E) S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j: N- p2 s+ H3 e
& g3 L5 K. ^8 W+ z1 K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 t5 C9 I3 L8 |/ E) m
, o3 B3 l* [- k: e" i2 r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 k0 v5 q4 Y9 T5 o. }& u
9 R, }3 Z+ y& e0 a' a4 A0 n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 d' V+ B7 a, ~. U/ j+ o J* d, ^# e# L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9 j+ s3 A. n: W b4 I+ B U
; E: \1 z1 D) P4 V9 w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c$ r% B1 A: N0 }
! @( g! ^3 C8 f6 j$ M- I4 Z; n# \8 o5 T& F" h; s1 [$ N3 K
6 d% N) F* _) V ~" h; m8 h6 {; i! Y# i& W6 J: f* ^
第一次通读道德经是在高中时,当时是把它同金刚经放到一起看的。看得云山雾罩,只觉玄之又玄,读了一阵,觉得对自己学业精进并有没有什么帮助(高中分到了理科班),也就放下了。十年之后,再拿起来读,很多句子竟朗朗上口,其中的道理也明晰了许多。孔子的许多儒家思想,其实都能从道德经中看到影子,比如说,君子之道,儒家常常挂在嘴边,但却给不出一个系统的定义,只能描述君子不是怎样的。而真正的君子之道,甚至万物之道,都在道德经之中,只不过“道”不可名,不可言,只能随着时间慢慢消化,有机缘悟出那么一星半点,已经是妙不可言的幸事了。古今成大事的劳心者,没有一个是狂热追求“术”而成功的,比如说,爱迪生假如读过道德经,也许就不会那么激进地与特斯拉针锋相对。执着于术,那就总会有人的术比你的更高明。越复杂的术越需要不断更新,甚至刚刚兴起就被彻底淘汰。术是人人都能走的“捷径”,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不曾闻道,或者仅仅是不想闻道,因为道是没有现实作用,也从不会立竿见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