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2) 鸡蛋( 1)
|
史上最惨! 加拿大Omicron感染飙破纪录 开学首日连爆疫 美CDC红色警告: 危险 别去!4 n+ U, d! a; ^ R( o# M$ r4 o
. R# O3 `8 G! }$ m1 g7 C0 A毫无疑问,Omicron已经将世界搅得翻天覆地。' G5 q% Q! U" u9 N( ^$ K; W
$ ^7 Z- F* N* c9 C6 m) a( ?
) X' }- m0 i& b7 X" g0 y5 r就在今天,加拿大似乎又创了一个疫情历史纪录——CTV报道,根据病例追踪数据,加拿大自去年 11 月 29 日发现首例 Omicron病例以来,短短40天,已有777,609 例确诊新感染病例,直接超过了2020年全年,成为了加拿大疫情以来的最惨时刻。* {- F+ R3 Y1 K* \: _' K1 S
/ v' {% c/ f3 l) n7 v( W2 W
目前,全加拿大感染病例超过258万,活跃病例近40万,死亡超过3万。7 X* G; t/ X8 r& S9 K) P" \
/ I$ h9 c. R) q4 I自2020年1月25日加拿大发现了首例新冠病例以来,花了370天的时间达到总确诊超过77万,但是现在,一个Omicron,只要40天,就让加拿大积累了相同的数字。0 `$ ]% W( U4 K; P& K
1 y1 |2 h) e8 m
不说别的,与第二波和第三波高峰相比,现在的活跃病例数也增加到4倍以上。; c3 l; Z, x4 z# J2 I, a3 y- R6 P
' j& J& K0 S/ g& k) R) I% P而且,上面这些,还只是官宣的数字。由于大量Omicron感染者没能约到核酸检测,更多人只是在家快检,这些数字没被统计,就连BC卫生官自己都承认,实际病例或是报告5倍。而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废水数据也表明实际数字要高得多。
/ O) c8 D1 T+ J/ {; C1 t F8 \1 T# q
. Y# K6 {; [0 [+ M# z$ ^
说数字意义似乎已经不大。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中,很多人思考的已经不是怎么才能避开Omicron,而是,到底什么时候会被Omicron感染上的问题。
" K, j% I1 m1 x$ q
, z5 A! _0 k2 t+ q8 F
% ?1 `! r: B9 i4 f h今天是加拿大开学的第一天,超过?100 万的学生在经历了由 Omicron 变种带来的漫长假期后,在今天重返学校。
' f* I9 N5 ^* j8 A( }7 \- L3 T+ A% S. _) W2 s4 M: O: {
5 C$ K, K( C+ y4 u2 A5 {$ [- {
然而,这可能也是加拿大最冷清的一个“开学首日”。
1 ~5 v. M" g) X; S% s
; ^- l) H9 m/ F在BC,一大批华人家长处于对孩子感染病毒的担忧,决定将孩子留在家中。“现在送孩子回学校,等于羊入虎口。”
$ ~# v5 j0 U+ ]. b8 X+ X$ z* u5 Z$ i3 X* @& J( g
5 r7 k& _6 d/ O
一位大温华人妈妈今天早上送完孩子后特别数了一下,原本22人的班级只到了不到一半。
2 I) J: H2 h+ z& W
+ _/ V ~' q3 u- S% ]2 |1 Z i7 m
) a7 i5 e- R( g. u8 A* G即算如此,开学的第一天,疫情还是炸了——今天大温地区已有家长收到学校来信,通知爆疫情况。
& F- Z2 A( \" c2 W: p# }. e1 S: M% S) E' {7 W0 u$ Z" w
上周,学校只对essential worker家庭的有需要的学生开放,绝大部分学生依然在家休寒假,可即使是这样的情况,还是出现了疫情。. }: q& m% o% B. z' _$ M6 w
3 g" Z. J- ]8 d" O6 J# h% m
不只如此,根据BC School Covid Tracker,全省已有超过半数(53.2%)的学校已爆过疫情。仅仅8号和9号两天,就有10所学校出现了确诊病例,其中大部分都在大温,以列治文、温哥华所在的温哥华沿岸卫生局,和素里、本拿比及新西敏所在的菲沙卫生局为主。% r2 f2 f/ W( \6 `
1 x( i4 T3 v) @" H
7 |1 d) U0 {6 y H* @1 @9 ^; s都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城市。+ n- C7 s }' S L
6 U4 b) m2 ^* n6 j5 N; [
" o. s2 Q: g4 Y就在刚刚,BC卫生厅通报了最新疫情数据。 P# O: H! e$ j1 D5 Q& j( ^( m% S
/ \; S5 S$ L R6 \- F+ f- \3 X6 @# I; e; @; c ~6 K
过去3天,全省共报告了6966例新增病例,使得全省总病例达到283841例。活跃病例34,551例,打破上周纪录。$ H# n/ w' g5 u' ~0 M% V6 g
" n1 s& T% P/ u* \0 o" D9 _0 C% a- L8 z
过去 72 小时报告了7 例新增死亡,目前有 431 人住院,95 人在重症监护室。其余的3万多活跃病例都正在家中自我隔离。( m+ e* k( n, O7 o# d
5 l. G; I' C E
" e/ s) Y2 H. q此外,完全接种者的突破感染比例也越来越高:过去一周新增的2.1万病例中,还有近1.8万已经完全接种两针——突破感染比例达到了82.2%。
' T9 X% }) t* `) d, |2 G5 N. E% Y- c4 u& A6 v% @' V) B
( n7 I; W- P& J& uOmicron的感染力有多强,仅这一个数字就可以说明了。
6 g* i2 ~& E5 f* l
9 I9 k! ^5 Q. h! R* N! \5 u% i- ?8 }1 G/ A3 \
令人讽刺的是,也是在今天,美国疾控中心CDC发出警告,建议国民不要前往加拿大!' i+ q5 h4 A/ F: p9 {3 {
8 ]0 P, w# ^$ |6 e
CDC将加拿大的旅行建议提升到最高级别的血红色四级: “COVID-19疫情非常高”,应避免前往加拿大!
, k$ @1 d; `& I: ^. v0 m6 e4 I/ S
8 E8 B' [0 ^6 ]7 W. }警告中还提到,就加拿大目前的疫情情况来看,即使是双重接种也难免感染或传染新冠变种!
4 x( D& }: K% E* f) ~) u. I2 r1 f1 u5 H- h) ^
CDC一共列出了全球大约80个四级目的地。
% z+ J) T4 T5 K. X3 p7 H0 m9 O* @) q# h- S
" {2 s- U1 @$ x9 l! V) i
加拿大政府暂时没有对此发表评论。, T3 M7 l) w$ u' K" ^
/ }& ?* v. d& H) W
+ c( U% P! b& `4 n% j不过,加拿大竟然被重疫的美国给“嫌弃”了,这让很多加拿大网友“愤愤不平”。 s2 J. o; @( d' t& d# h$ g% ~3 ?- n
1 J# V* O0 N$ F- |5 {
( p9 V' i; b5 r/ P! I P1 k有网友开始摆事实:2 _& C1 N. q0 B4 a `- a) x, N
& U, y' @( v- {2 i2 ~( N- s$ f1 u* X
“让我看看,我们昨天是新增2.6万感染,而他们有73万。考虑到他们的人口是咱们的10倍……这简直是锅子嫌弃水壶黑,五十步笑百步。”: q; a7 F6 Q5 ^& d4 {2 n0 S
$ G& I% i" H" T& z D# v2 u4 [, a0 c6 K2 Q& M6 g
+ ]2 E$ \; m# b8 r有人讽刺加拿大病例激增美国人要负责:
% I( B/ g2 M8 }6 S+ |0 T& I4 g. ]6 @2 X. @) n0 F! a4 U
6 J" h0 P s2 r# K“是时候,加拿大应该在两年前就阻止美国人进入我们的国家!如果美国人听从他们疾控中心的话,也许我们可以减缓感染传播!”
V+ M* w: Q1 ^% F( o. }8 A$ d! S- v- M3 C/ i. P6 r
* Y6 Z$ o. r) C- H/ V
有人给美国人支招:
6 M) k7 Z$ H4 ~# Y- u/ s! u2 n( C$ B. d% {* V) u) I% z, p
; X* h5 ?) N! _; r. S# f1 c8 w( }* ~- g“为了更安全,应该是‘由于新冠病例激增,建议美国人离开美国。’”
J+ @" c: j8 J- i6 F. v2 W1 ?& o) o/ f
7 Y* B) p. j, {( Q2 }
有网友也自嘲了一把:“所以,避免来加拿大的原因,是因为疫情呢,还是因为太无聊?”" b2 G0 W, E5 Y
& ]" @* Z+ p! C0 `( \3 b, ^ [1 C5 S$ }2 h J
更有网友YY此刻特鲁多的表情:“特鲁多会是这种反应吗?”! @1 f( A+ \& q/ s- A3 ~9 p
6 m- n8 x! i( B0 D8 o/ X
4 c1 X8 {" y; i" {8 m* [+ ?好吧,恶搞归恶搞,虽然加拿大又双叒叕遭到了美国人的嫌弃,但加拿大的疫情恶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8 k! r& Y4 w. o: p/ e' q, k/ E
4 ]( _$ _: \* H( U
全民感染代价太大,全民抗疫从我做起。
2 ~$ f9 u* a* E) D8 l
7 w9 o& E6 m& mhttps://cacnews.ca/119279.html
7 ^" r0 j- ~. W1 c, M' \; r2 x |
|